大規模槓桿收購捲土重來,風險債務激增,次級消費者違約信號初現——美國債券市場正在重現2007年金融危機前的關鍵特徵。
9月28日,據報道,從Electronic Arts Inc.潛在的500億美元收購,到汽車貸款違約率攀升,再到私人信貸市場的快速擴張,當前金融市場呈現出與2007年金融危機前相似的泡沫跡象。
儘管銀行監管更加嚴格、資本緩衝更加充足,但市場觀察人士仍對企業債務市場發出警告。美國投資級企業債券的風險溢價本月早些時候觸及27年來最低水平,目前仍徘徊在接近該水平附近。
雖然分析師普遍認爲不會重演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災難性後果,但歷史的相似性仍值得警惕。正如Thornburg Investment Management投資組合經理Christian Hoffmann所言:
"當你將資產定價至完美時,任何不完美都可能引發修正。"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放緩的早期跡象正在顯現。美國8月失業率升至2021年來最高水平,就業增長明顯放緩。周五报告显示美國9月消費者信心降至四個月低點。隨着估值高企的金融市場面臨經濟放緩衝擊,投資者可能迎來顛簸行情。
泡沫信號頻現當前市場呈現出多重泡沫跡象,與2007年金融危機前相似。
大規模槓桿收購交易再度活躍,華爾街銀行正準備安排超過200億美元的併購債務融資。這一幕與2007年如出一轍:
當年TXU Corp.的440億美元槓桿收購成爲危機前的標誌性交易,如今Electronic Arts Inc.潛在的500億美元收購案再次刷新紀錄。儘管槓桿收購公司目前在交易中使用更多股權,但交易規模的膨脹仍引發市場擔憂。
汽車貸款違約率上升成爲消費者財務壓力加大的早期信號。次級汽車放貸機構Tricolor Holdings突然申請破產,部分資產支持證券持有人在收到利息支付後又被追回資金。汽車零部件供應商First Brands Group LLC也在準備進入破產程序。
這些跡象與2007年次級抵押貸款違約潮的早期階段相似。雖然消費者總體借貸水平低於當年,但特定領域的違約信號仍值得關注。有市場人士稱,當年次貸消費者拖欠房貸,如今他們在汽車貸款上出現違約。
此外,債務市場在過去十年中快速擴張。美國投資級市場從2015年初的不足4萬億美元增長到目前約7.6萬億美元的存量規模。私人信貸市場也相對快速地發展成爲超過1.7萬億美元的龐大市場。
甲骨文本週發售180億美元投資級債券,成爲今年第二大交易,凸顯企業爲AI投資而大舉借債的趨勢。
私人信貸支持的債券已成爲華爾街最熱門的金融產品,Blackstone、Apollo Global Management和Golub Capital等重量級公司正以創紀錄速度發行此類產品。
Intrepid Capital Management首席投資官Hunter Hayes表示:"每天我都能看到一些讓我覺得'這很泡沫化'的事情,但很難知道這些明顯泡沫化的頭條事件會產生多少傳染效應。"
華爾街大佬示警企業債券市場美國投資級企業債券風險溢價觸及27年來最低水平,反映出市場對風險的定價過於樂觀。
多位市場觀察人士對當前估值水平表達擔憂:
摩根大通CEO Jamie Dimon在6月表示,如果他是基金經理,不會購買信貸產品。
DoubleLine Capital首席執行官Jeffrey Gundlach表示,該公司一直在減少垃圾債券敞口,因爲估值未能反映風險。
Sixth Street Partners聯合創始人兼聯合首席投資官Josh Easterly在5月指出了市場的重大風險。
Brandywine Global Investment Management投資組合經理Bill Zox表示:"在如此高的估值水平下,不需要太多就能讓恐慌重回市場。"
不會爆發全球金融危機2.0版本,但……儘管存在相似性,但當前市場環境與2007年有重要區別。
銀行監管更加嚴格,擁有更大的股本緩衝。消費者借貸規模相對較小。槓桿收購公司在收購中使用更多股權資金。私人信貸是否會在金融市場造成廣泛損失尚不明確。
Thornburg Investment Management投資組合經理Christian Hoffmann表示:"每個週期都是獨特的,每次危機都是特殊的。"
不過,他還補充道:"當你把事物定價到完美時,任何不完美都可能至少導致一次調整。"
這也就意味着投資者可能面臨顛簸前路,因爲泡沫化的金融市場需要適應週期性放緩。即使不會爆發全球金融危機2.0版本,資產的大幅調整仍然可能到來。
除了債券市場釋放早期泡沫信號之外,美國經濟正顯現出早期疲軟信號。
美國最新的非農就業報告顯示,8月失業率升至2021年以來最高水平,就業增長明顯放緩。週五發佈的報告顯示,美國9月消費者信心指數降至四個月低點。
這些經濟指標的惡化爲債券市場的擔憂提供了現實基礎,儘管目前這些困難信號仍處於早期階段。分析人士指出,投資者可能面臨顛簸前路,因爲泡沫化的金融市場需要適應經濟的週期性放緩。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