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政府計劃採取一項重大改革措施——強制企業註銷庫存股,以解決長期存在的“韓國折價”問題。

據彭博報道,韓國民主黨議員Park Hong Bae近日透露,韓國國會有望在年底前通過一項法案,要求上市公司註銷其持有的庫存股。

Park Hong Bae強調,這項立法是民主黨的“首要任務”,必須儘快推進。法案的具體內容將在11月提交至國會常務委員會審議,並預計在12月的全體會議上進行最終表決。

這一改革預期已成爲推動韓國股市上漲的關鍵因素。今日,韓國綜合股價指數Kospi一度上漲1%,年初至今的漲幅達到44%,在全球主要股指中表現最佳。

韓國政府設定的“Kospi 5000點”目標意味着該股指需要在當前水平上再上漲45%,而註銷庫存股被視爲實現該目標的重要一步。

今年大漲的韓股要動“財閥利益”,改革下一步:“註銷”庫存股,消滅“泡菜折價” - 圖片1

庫存股是指公司從公開市場回購後持有的自有股份,在許多市場通常被視爲暫時性工具,最終會被註銷以提升股東回報。但在韓國,這些股份卻常常被無限期持有。

“投資者普遍認爲,韓國的庫存股制度毫無道理,”執政黨議員Park Hong Bae在採訪中直言。這些股份既無投票權,也無權獲得股息,但它們的存在卻增加了總股本,直接拉低了每股收益(EPS)等關鍵估值指標。

大信證券分析師Lee Kyung-yeon估算,目前在Kospi指數上市公司中,庫存股的總價值約佔該指數總市值的3.1%。她預計,如果這些股份被強制註銷,將能使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平均提高3.2%。

韓國大型企業集團(即財閥)是持有庫存股的“大戶”。這些股份在關鍵時刻,可以被用作鞏固控股家族管理權的工具。

例如,在面臨外部潛在收購或代理權爭奪時,公司可以將庫存股出售給友好方,從而迅速增加己方陣營的投票權。

數據顯示,部分財閥旗下公司的庫存股比例高得驚人。據報道,樂天集團持有的庫存股佔其總股本的32.5%,而SK集團的這一比例也高達24.8%。

這種操作雖然在現有框架下合規,但長期以來被全球投資者詬病,認爲其犧牲了中小股東的利益,是造成“韓國折價”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對即將到來的監管風暴,韓國市場的反應呈現兩極分化。

一些公司選擇主動順應改革潮流。例如,LG集團已在今年8月承諾,將在明年某個時候之前註銷其持有的全部庫存股,此舉贏得了投資者的積極評價。

然而,並非所有公司都樂見其成。據報道,一些企業已經提出反對意見,認爲這項立法將嚴重削弱它們抵禦惡意收購的能力,使其在資本市場上面臨更大的風險。

專業分析師也看到了其中的雙面性。CLSA Securities Korea Ltd.的分析師Jongmin Shim表示,如果法案通過,“將極大地提振投資者情緒,並有助於收窄‘韓國折價’”。

但他同時警告,倉促的強制執行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後果。如果公司感到其防禦能力被削弱,它們可能會尋求其他方式來阻止收購,例如構建複雜的交叉持股結構或發行可交換債券,這些手段同樣可能損害股東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