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國家外匯儲備調整引發美元拋售壓力

Eurizon SLJ Capital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任(Stephen Jen)警告,亞洲國家加速調整外匯儲備結構可能導致美元面臨高達2.5萬億美元的拋售壓力。亞洲出口商與投資者長期積累的鉅額美元頭寸,因美國貿易政策轉向與匯率波動風險加劇而面臨瓦解風險。

報告分析稱,過去數十年間,亞洲經濟體憑藉對美貿易順差積累了規模龐大的美元資產。以中國大陸、中國臺灣、馬來西亞、越南爲代表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其央行及機構投資者持有的美元儲備可能達到2.5萬億美元量級。這些未對沖美元波動的“裸多頭寸”猶如懸在美元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旦集中撤離將引發全球貨幣市場劇烈震盪。

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影響

特朗普政府推動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正成爲催化劑。亞洲政策制定者可能通過兩種路徑應對:一是將海外美元資產匯回本土以支撐本幣升值,作爲貿易談判籌碼;二是加速多元化外匯儲備配置,降低對美元的依賴。中國可能因美聯儲降息週期啓動,推動約1萬億美元計價的海外資產迴流國內,這一數字與Jen去年提出的“美元微笑”理論預測一致。

市場已顯現端倪:彭博美元指數較2月高點回落8%,過去一個月所有亞洲貨幣對美元均呈現升值態勢。尤其週一新臺幣單日大漲,更引發市場對亞洲央行集體放任本幣升值的猜測。

亞洲資本大撤退

彭博專欄作家Shuli Ren最新警告,隨着亞洲投資者加速清算美元資產並將收益匯回本土,這一過程可能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劇烈動盪。中國臺灣省人壽保險業通過“借新臺幣、買美元資產”的套利交易賺取利差,行業鼎盛時期,這些險企每年購入的美元資產規模超過500億美元。美銀美林數據顯示,其海外投資佔比近70%,但其中83%的資金卻以新臺幣計價,且匯率對沖比例僅65%。這種貨幣錯配暴露出巨大風險——當美元走弱時,保險公司被迫追加外匯對沖,進一步加劇美元拋壓。

瑞銀集團估算,僅十國集團(G10)外國投資者持有的未對沖美元資產就高達13.7萬億美元。全球資管機構長期信奉的“美元霸權”敘事,正因特朗普政府破壞全球貿易秩序而動搖。亞洲國家作爲最大受害者,其積累的巨量美元儲備首次面臨被迫清算的壓力。

彭博社對18家中國出口商的調查顯示,企業正加速將美元結匯爲人民幣。今年以來黃金價格飆升,尤其在亞洲交易時段漲幅顯著,折射出市場對美元的深度憂慮。特朗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蘭(Stephen Miran)去年11月曾十次發文警示美元“估值過高”,進一步削弱了市場信心。

新臺幣匯率近期劇烈波動,正是全球外匯市場脆弱性的縮影。特朗普政府反覆無常的關稅政策,已對美元信用造成實質性傷害。當亞洲央行開始重新評估外匯儲備結構,這場醞釀中的“美元大解除”或將徹底改寫全球貨幣秩序。

總的來說,從中國臺灣省壽險業的槓桿危機到亞洲出口商的結匯狂潮,再到全球資管機構的信仰崩塌,美元正遭遇半個世紀以來最嚴峻的挑戰。這場始於亞洲的資本風暴,或許預示着後美元時代序幕的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