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初,亞洲貨幣市場出現了不常見的集體大幅上漲,其中新臺幣在短短兩天內飆升了6.5%。除了臺灣的壽險巨頭們集體對沖美元風險外,市場上還流傳着一種討論,即臺灣與美國可能達成的貿易協議中可能包含加強臺幣匯率、降低其競爭力的條款,這進一步推動了臺幣的大幅上漲。
那麼,是否真的有一個幕後版的“海湖莊園協議”正在醞釀之中呢?
根據追風交易臺的報道,儘管市場上流言蜚語不斷,摩根大通在其最新的外匯策略週報中提出,美元的疲軟並非由於某種協調性的協議,而是由於基本面等多種因素的變化所推動,例如美國經濟增長預期的下調,貿易衝突帶來的滯脹擔憂加劇;美聯儲的獨立性受到質疑;美國期限溢價的上升與美聯儲終端利率的下降同時發生;德國財政政策的寬鬆轉向,爲歐洲資本市場提供了支持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元資產的吸引力減弱,資金自然流向其他市場。
摩根大通還指出,目前市場上普遍認爲,亞洲強勢貨幣的背後還有另一個強大的推動力——多年貿易順差積累的鉅額美元資產開始迴流,形成了強大的外匯對沖壓力。
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儘管臺灣中央銀行兩次公開聲明“美國財政部並未施壓要求本地貨幣升值”,但市場的猜測仍在繼續。
“海湖莊園協議”原本指的是特朗普提出的通過多邊方式降低美元、提升出口國貨幣的戰略。雖然這一構想從未正式實施,但近期亞洲貨幣的異常波動再次讓這個話題變得熱門。
例如,韓國財政部長最近承認,將與美國財政部就匯率問題進行“工作層面的磋商”;而臺灣“中央銀行”在新臺幣升值後罕見地發表聲明稱“並未受到美國的壓力”。這些含糊的回應反而增加了市場的猜測空間。
更爲關鍵的是,市場普遍認爲這一輪匯率行情“非同尋常”。摩根大通指出,像新臺幣這樣的大幅上漲,幾乎不可能在沒有政策默許的情況下發生。而亞洲各國的外匯市場長期以來由監管部門主導,因此“無風不起浪”的說法在這種情況下並非無中生有。
而且與1985年的廣場協議不同,當前亞洲國家(尤其是出口導向型經濟體)手中積累了大量的美元資產。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不需要直接賣出美元進行干預,只需通過“窗口指導”,提高企業的對沖比率或要求其將部分美元收入兌換爲本幣,就能推動貨幣升值。
法國巴黎銀行的專家對此表示:
雖然沒有哪個經濟體會正式承認貨幣估值是談判的重點,但市場預期卻表明並非如此。鑑於海湖莊園協議強調美元估值過高是美國貿易失衡的根本原因,這一點尤其值得關注。
市場普遍認爲,亞洲強勢貨幣的背後還有另一個強大的推動力——多年貿易順差積累的鉅額美元資產開始迴流。
據摩根大通估計,僅中國的出口商就持有4000億至7000億美元的資產,加上其他亞洲出口國的淨國際投資頭寸盈餘,構成了巨大的潛在迴流和外匯對沖壓力。
此外,中國近期調降美元/人民幣固定匯率也被視爲一個重要的政策信號,爲亞洲貨幣的廣泛升值清除了障礙。
儘管“海湖莊園協議”是否存在還沒有官方的定論,但亞洲貨幣的上漲已經在資本市場引起了波動。在地緣政治、宏觀政策與市場預期的交織影響下,一場看不見的“貨幣風暴”可能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