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證券交易所努力留住本地IPO,挑戰美國市場估值優勢

過去兩年,歐洲和英國的證券交易所面臨首次公開募股(IPO)的“寒冬”,許多本地企業選擇赴美上市或將主要上市地遷往美國,尋求更深厚的資本池和更高的潛在估值。面對美國的競爭,歐洲兩大主要證券交易所運營商正在通過市場營銷和研究手段,力圖留住本地企業的IPO,挑戰“在紐約上市的公司估值更高”的普遍看法。

德意志交易所警告稱,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可能面臨IPO後股價表現疲軟、成本較高以及訴訟風險等問題。據發給德國公司及IPO顧問的文件顯示,約三分之二在歐洲上市的公司在首個交易日中股價上漲,而在美國上市的歐洲公司中僅約一半在上市首日股價上漲。長期來看,這些公司的IPO在歐洲市場的表現也優於美國市場。德意志交易所集團強調,多家在歐洲上市的公司的估值已高於在美上市的同行。

上市地點 首日股價上漲比例
歐洲 約三分之二
美國 約一半

德意志交易所在其報告中還表示,自2004年以來,在美上市的德國公司股價平均下跌了13%,而法蘭克福上市的股票價格則平均上漲了24%。

根據資本市場智庫New Financial的研究,過去十年間,約130家歐洲公司(總市值達6670億美元)選擇赴美上市或將主要上市地遷往美國。這些公司中有70%的股價低於其發行價,平均跌幅爲9%。

泛歐交易所的行動

泛歐交易所也計劃重新發布類似報告,以挑戰“在美上市公司估值更高”的看法。德意志交易所資本市場及企業業務負責人Stefan Maassen表示:“我們現在看到的競爭,其實更多是在歐美市場之間,而不是歐洲內部之間的競爭。”

德意志交易所和泛歐交易所此番努力與倫敦證券交易所在今年3月發佈“破除迷思”文件的做法遙相呼應。倫交所同樣對“在美上市估值更高”的普遍看法提出了質疑。

歐洲市場的挑戰與機遇

證券交易所通過企業上市和證券交易收取費用,並被政策制定者視爲吸引投資的重要平臺。歐洲官員正在尋找深化歐洲資本市場的方法,而美國市場的深度和規模始終是吸引企業赴美上市的重要因素。根據LSEG(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週一收盤的數據顯示,標普500指數的市值高達49.5萬億美元,是歐洲Stoxx 600指數的近四倍。歐洲官員還在考慮制定新的上市規則,以改善融資渠道。

德意志銀行首席執行官Christian Sewing在柏林的一場演講中談及企業赴美上市現象時表示:“我們需要讓自身的優勢更加可見,不僅是在全球範圍內,也包括我們自己的家門口。”

德意志交易所警告稱,跨境上市公司面臨更高的訴訟風險。一些市場參與者辯稱,訴訟風險爲股東提供了獲得賠償的途徑。

由於關稅引發的動盪擾亂了美國市場,這可能進一步提升歐洲市場的吸引力。不過,也有市場人士對此持保留態度,比如羅斯柴爾德公司德國與奧地利股權市場解決方案負責人Eva-Maria Wiecko。她指出,儘管近年來美國股市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歐洲市場卻持續遭遇資本外流,“近期的再平衡只是以往資本流出的一個小小逆轉,凸顯了美國市場的持續相對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