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債券市場拋售引發市場邏輯變化

過去,債券市場的拋售通常被視爲經濟強勁的信號,對股市構成利好,因爲這意味着投資者更願意押注於增長、風險更高但潛在回報更大的資產。然而,近期全球主權債券市場的廣泛拋售似乎顛覆了這一邏輯。

儘管美國、日本等國的高負債狀況並非新鮮事,穆迪本月早些時候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最高等級下調,成爲引爆債券市場拋售的導火索。

資深貨幣策略師、經濟學家Jens Nordvig指出,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飆升與經濟增長預期之間的傳統關係已經“斷裂”。這一輪收益率上升並非源於經濟加速增長,而是在增長預期大幅走弱的背景下發生的。

Nordvig表示:“關鍵不在於收益率上升,而在於在增長預期下滑的同時,實際收益率卻在快速飆升。這與以往因強勁增長或美聯儲偏鷹立場所引發的收益率上行完全不同,這一次更加令人擔憂。”

這種變化凸顯出債券投資者對於美國財政狀況及其政治層面缺乏財政整頓意願的深切擔憂。

最新一輪美國國債收益率的上行,也恰逢衆議院共和黨人通過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新一輪預算案,加劇了市場對財政赤字的憂慮。不過,到了週四下午,市場出現技術性反彈,投資者“逢低買入”,導致債券價格上漲、收益率略有回落。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盤中高點回落至4.550%,下跌3個基點;但30年期國債收益率仍維持在5.043%以上,接近自2023年1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表面上看,這種波動似乎不算劇烈,但背後反映的是市場邏輯的根本變化。Nordvig指出,在增長預期惡化、美聯儲按兵不動的背景下,債券市場的拋壓恐將持續。這種現象與過去典型的“好經濟=賣債買股”邏輯完全背離。

如果這輪拋售真如部分分析師所說,是“債券警察”發起的一場針對美國財政赤字的“抗議行動”,那麼平息市場恐慌將絕非易事。

德意志銀行策略師George Saravelos強調,與歐洲國家可以相對靈活地調整財政政策不同,美國政治體制複雜、博弈劇烈,政策調整過程十分緩慢。他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無論共和黨國會在未來幾周如何調整財政政策,都很可能成爲整個十年內的最終形態。而隨着中期選舉後共和黨可能失去多數席位,這一任期內也只可能出現一次重大的財政事件。之後,美國財政路徑將難以被改變。”

在債券市場主導情緒的環境下,股票市場的走勢也受到壓制。

Intelligent Wealth Solutions的高級投資組合經理Randy Flowers認爲,債券市場的主導地位正在重塑整個市場格局。他預計2025年美股仍將維持“震盪區間”運行,不會有大幅突破。“我認爲目前债券投资者重新掌控了市场节奏。通常這種情況對所有人都是壞消息,包括股市。”

這一系列動向表明,市場正在進入一個“高利率+低增長”的新階段。對於投資者而言,傳統的資產配置邏輯正在面臨考驗,而美國財政的不確定性和債券市場的結構性變化,或將在未來一段時間持續主導全球金融市場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