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XBNB獲悉,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三北”工程總體規劃》。《規劃》提出,“三北”工程第三階段共分三期建設。其中,2021-2030年爲六期工程,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等三大標誌性戰役。2031-2050年爲七期、八期工程,其中,七期工程以全面鞏固六期工程治理成果、持續提高關鍵地區植被蓋度爲主攻方向,八期工程以提質增效、整體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爲主攻方向。

《規劃》明確,工程建設範圍涉及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765個縣(市、區、旗)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所屬13個師市,分为东部丘陵平原區、北部风沙區、黄土高原區、西北荒漠區等4个屏障建设一级區和30个二级區。同時,部署了優化生態修復空間、紮實推進系統治理、鞏固工程建設成果、發展生態特色產業、加強支撐能力建設等5方面23項任務。

原文如下:

“三北”工程總體規劃

1978年,我國啓動“三北”工程建設,建設期爲1978—2050年,分三個階段、八期工程。經過40多年不懈努力,已完成兩個階段、五期工程,實現營造林保存面積3174.29萬公頃,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33.6萬平方千米,工程區森林覆蓋率、林草覆蓋率分別提高到13.84%、39.63%,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蹟,鑄就了“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鍥而不捨、久久爲功”的“三北精神”,樹立了生態治理的國際典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三北”工程事關我國生態安全、事關強國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要求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爲功,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蹟,把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屏障構築得更加牢固。爲指導各地區保持戰略定力,持續推動“三北”工程高質量發展,修編本規劃。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以防沙治沙爲主攻方向,以築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爲根本目標,大力弘揚“三北精神”,堅持保護優先、科學治理,系統觀念、聯防聯治,質量爲先、綠色發展,量水而行、以水定綠,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堅持擴綠興綠護綠“三綠”並舉,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四庫”聯動,更加註重“提質”、“興業”、“利民”,着力優化治理格局,完善政策措施,鞏固拓展建設成果,不斷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穩步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爲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新貢獻。

“三北”工程第三階段共分三期建設。其中,2021—2030年爲六期工程,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等三大標誌性戰役,促進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增加0.77個百分點(有關目標及任務基期均爲五期工程末,下同),林草覆蓋率達40.9%,67%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化土地綜合植被蓋度達22%。2031—2050年爲七期、八期工程,其中,七期工程以全面鞏固六期工程治理成果、持續提高關鍵地區植被蓋度爲主攻方向,八期工程以提質增效、整體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爲主攻方向。到2050年,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增加1.9個百分點,林草覆蓋率達43%,可治理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沙化土地綜合植被蓋度達25%以上,退化草原和溼地有效修復,水土流失狀況持續好轉,沙塵天氣、泥沙危害全面緩解,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明顯提升,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更大成就。

二、戰略佈局

工程建設範圍涉及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765個縣(市、區、旗,以下統稱縣)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所屬13個師市,總面積448.6萬平方千米,分爲4个屏障建设一级區和30个二级區。

(一)東部丘陵平原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71個縣,涉及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遼河平原、華北平原北部、燕山山脈、太行山東麓等地,分爲7個二級區。該區主要面臨林分老化退化、林網缺損、草原退化沙化鹽漬化、部分溼地萎縮、黑土流失等問題。

主攻方向:加強東北平原生態綜合治理和京津冀生態屏障建設。加快退化草原、鹽鹼地、侵蝕溝和溼地治理,全面治理沙化土地,推進沙化耕地保護性耕作,保護恢復重要物種棲息地和生態廊道,加強凍土和黑土區保護。建設珍貴樹種、特色林果和優質牧草基地。

(二)北部風沙區。包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陝西、寧夏8個省(自治區)162個縣,涉及呼倫貝爾、科爾沁、渾善達克、毛烏素等沙地,庫布齊、烏蘭布和沙漠,陰山北麓等地,分爲10個二級區。該區是我國沙塵傳輸的主要通道,主要面臨風沙危害嚴重、局部草原退化沙化鹽漬化、防護林衰退、溼地萎縮、珍稀物種棲息地受損等問題。

主攻方向:打好防沙治沙標誌性戰役,加強呼倫貝爾、錫林郭勒、鄂爾多斯沙地治理和壩上、陰山北麓、賀蘭山生態治理,構建防沙治沙體系。加強草原保護和退化草原修復,開展水土流失防治,強化土地鹽漬化治理,推進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等重要溼地保護。積極推行光伏治沙,大力發展特色林果、優質牧草和生物質能源。

(三)黃土高原區。包括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寧夏6個省(自治區)195個縣,涉及黃土高原溝壑區、黃土丘陵溝壑區、土石山區等地,分爲4個二級區。該區主要面臨土壤侵蝕、植被分佈不均衡、草地退化沙化鹽鹼化等問題。

主攻方向:加強黃河多沙粗沙區及十大“孔兌”、黃河寧蒙河段及周邊山地丘陵、甘青黃土高原丘陵、渭河涇河流域、晉陝丘陵階地等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建成保土蓄水屏障。開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森林質量提升、禁牧輪牧、退化草地治理和礦山植被恢復,建設林草防護體系,加強溼地搶救性保護。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林果。

(四)西北荒漠區。包括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4個省(自治區)137個縣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3個師市,涉及祁連山、阿爾泰山、天山和塔克拉瑪干、巴丹吉林、古爾班通古特、騰格里、庫姆塔格等沙漠,分爲9個二級區。該區主要面臨流動沙丘和風沙危害嚴重、鎖邊林草帶和林網缺損、冰川萎縮、水資源矛盾等問題。

主攻方向:打好沙漠邊緣阻擊戰,加強河西走廊沙化治理與綠廊建設,開展柴達木盆地、環塔里木、環準噶爾荒漠化治理,持續推進祁連山、天山、阿爾泰山、崑崙山生態治理。強化天然植被封禁保護,加快鎖邊林草帶建設和林網改造,加強農牧交錯帶綜合治理,推進重要河湖溼地和冰川保護,強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科學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積極推行光伏治沙,有序發展特色林果、優質牧草及沙產業。

三、戰略任務

(一)優化生態修復空間

1.保護自然生態空間。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及“三區三線”管控要求,加強沙生植物保護和已治理沙化土地、水土流失區封育管護。將重點項目統籌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

2.拓展生態治理空間。推進荒山荒坡荒溝、風沙源頭、沙漠邊緣、綠洲外圍、農牧交錯帶、受損山體、宜綠廢棄礦山植被建設,針對灌木林地、疏林地、跡地開展植被恢復和結構優化,促進森林覆蓋率合理增長。

3.擴大人居環境容量。實施見縫插綠、拆違建綠、留白增綠、立體綠化,開展庭院、農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及廢棄閒置土地綠化。按標準建設完善鐵路、公路、河渠兩側和湖庫周邊綠道綠廊。依法合規建設農田防護林,嚴禁違規佔用耕地綠化造林。

(二)紮實推進系統治理

4.系統治理沙化土地。強化區域聯防聯治,統籌治理沙漠邊緣與腹地、上風口與下風口、沙源區與路徑區,在主要風沙口和路徑區構建點線面結合防護網絡,在沙漠前沿和綠洲外圍構築喬灌草複合系統,依法劃建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對沙化耕地積極推行保護性耕作。

5.科學建設防護林體系。根據各地資源稟賦和防護目標,合理配置林草植被,培育健康穩定、功能完備的防護林體系,實現多重效益。

6.加強退化草原修復。科學劃定禁牧區和草畜平衡區,健全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綜合採取降低放牧強度、圍欄封育、種草補播、清除毒害草等措施,恢復草原生態。

7.強化溼地保護修復。以重要溼地爲重點,強化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保障基本生態用水需求,遏制溼地萎縮,加強退化溼地、珍稀物種棲息地和候鳥遷飛通道保護修復。

8.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加強重要江河源頭、重要水源地、水蝕風蝕交錯區水土流失預防,以及凍融侵蝕區封育保護和水力侵蝕治理,對適宜地區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對坡耕地集中區和侵蝕溝密集區開展專項治理。

9.完善農田防護林網。以保護土壤耕作層、改善農田小環境爲目標,充分利用道路、溝渠、田坎等空間,因地制宜推進平原、綠洲等重點區域林網建設。

10.探索多元治理模式。創新推廣產業治沙等模式,堅持生態優先、治沙爲主,因地制宜推行光伏治沙,統籌相關產業佈局,支持探索荒漠化防治和風電光伏一體化發展路徑。

(三)鞏固工程建設成果

11.加強天然林保護修復。完善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堅持自然恢復爲主、人工促進與自然恢復相結合,科學開展天然林修復,加快正向演替。

12.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依據生態區位和主導功能,合理優化各級公益林範圍,規範經營行爲,提高森林質量和穩定性。

13.加快老化退化林更新修復。科學推進成過熟林更新,穩妥開展退化次生林修復提質,對極度脆弱、不具備改造條件的退化林實施封育,推進沙區、荒漠區灌木林修復,在適宜區域建設喬灌混交林。

14.加強治理成果管護。加強新治理沙化土地、新造林地、退化林修復地、種草改良地管護,切實防止“重治理輕管護”問題。嚴禁違法墾荒、超載過牧等,加強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控,持續鞏固治理成果。

(四)發展生態特色產業

15.建設特色林果基地。充分發掘特色林果發展潛力,打造產業融合發展優勢區。根據市場供求情況,對同質化嚴重、效益較低品種調整優化結構,推進提質增效。

16.建設優質牧草基地。在水資源相對豐富區域,因地制宜發展羊草、紫花苜蓿、披鹼草、草地早熟禾、紅豆草等高標準多年生人工草地,降低天然草原放牧強度。

17.建設林下經濟基地。推進立體複合經營,開展生態種植和仿野生栽培,引導向精深加工延伸,發展中藥材、食用菌、森林蔬菜等特色產業。

18.促進生態文旅發展。加強生態治理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融合,挖掘黃河文化、草原文化、綠洲文化、冰雪文化和長城文化等資源,建設一批科普宣教基地。

(五)加強支撐能力建設

19.強化林草種業保障。持續推進種質資源調查收集,完善鄉土樹種草種目錄,選育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優良品種。健全種苗可追溯制度,構建種苗保障體系。

20.加大科技創新推廣力度。開展“三北”地區氣候變化適應性、生態系統退化機理等領域長期研究,推進生態脆弱地區保護、智能化機械裝備、優良品種選育等關鍵技術攻關,加強示範引領,積極推廣新型適用技術、治理模式和優良品種。

21.提升調查監測評估水平。持續推進典型生態系統觀測站點建設,完善生態、氣象觀測站網,暢通數據共享渠道。依託相關平臺,實施工程綜合調查監測,加強沙塵源和傳播路徑監測分析,開展沙塵溯源及工程區生態狀況調查、固沙滯沙成效評估。

22.增強自然災害防控能力。完善林草火情監測、火源管理、處置撲救體系,科學建設阻隔系統。健全林草有害生物防控體系,強化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合理控制草原齧齒動物密度。科學利用雲水資源,加強生態修復型人工增雨雪能力建設。

23.加強輔助設施設備建設。合理建設水利水保、集雨節灌、作業道路等設施,完善相關管護設施。加強機械化造林種草、防沙治沙、苗圃作業、有害生物防控等裝備應用。

四、保障措施

堅持國家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充分發揮國務院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工作協調機制作用,將工程建設納入林長制和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覈,持之以恆有序推進工程建設,適時組織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加強與國家發展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有關專項規劃等的銜接,嚴格落實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建立持續穩定的工程投入機制,加大資金支持力度,落實財稅、土地等政策,發展綠色金融,加強質量和資金監管,打造廉潔工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引導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提升工程“自我造血”能力。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將符合條件的建設成果納入公益林管理。推動多元主體參與工程建設和管護,充分發揮基層林草站所和國有林場(苗圃)、護林員作用,鼓勵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公益組織等各類主體承擔建設任務。完善研發和推廣體系,健全工程標準體系。大力傳承弘揚“三北精神”,暢通公衆參與渠道,營造全民參與、全民共享、全民受益的濃厚氛圍。加強國際合作交流,爲全球荒漠化治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力量。

本文編選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FOREXBNB編輯:陳筱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