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實際有效關稅稅率遠低於宣稱水平,貿易戰對經濟影響有限
儘管市場對貿易戰的擔憂甚囂塵上,但其對美國經濟的實際衝擊遠比宣稱的要小。花旗在最新研報中表示,美國實際有效關稅稅率僅爲9%-10%左右,遠低於約18%的理論稅率水平。這意味着關稅對通脹和企業盈利的負面影響目前被顯著誇大了。
報告稱,這背後的核心原因是政策性的“豁免和例外(Carveouts)”,而非市場普遍認爲的轉運。這表明,較低的關稅影響可能是一種政策選擇,而非偶然,這對未來市場預期是積極信號。然而,投資者需警惕兩大風險:一是企業爲規避關稅而建立的庫存正接近耗盡,可能在未來一兩個月內推高商品通脹;二是轉運貿易若持續增加,可能引致未來對越南、泰國等國的新一輪關稅措施。
報告認爲,當前貿易戰“雷聲大,雨點小”的局面利好風險資產,併爲美聯儲在勞動力市場疲軟時降息保留了空間。
名不副實:實際關稅稅率僅爲宣稱水平的一半
報告指出了一個驚人的差異:根據已宣佈的關稅清單,花旗經濟學家估算的理論有效關稅稅率(即對所有進口商品加權平均)高達17%-18%,達到了自“斯穆特-霍利關稅法”以來的最高水平。然而,基於美國財政部實際徵收的關稅數據計算,實現的有效關稅稅率僅在10%左右。這二者之間存在巨大鴻溝,意味着貿易戰的實際影響遠沒有其“理論水平”看起來那麼可怕。
解密差距:政策豁免是主因,轉運影響有限
報告深入探究了理論與現實之間巨大差距的兩個主要原因,並得出結論:“豁免”是更關鍵的因素。
豁免與例外(Carveouts):報告認爲,這極有可能是造成關稅差距的主要原因。如果關稅的實際影響較小是政策制定者有意爲之(通過大量豁免),而非意外,那麼這種溫和的影響將更具持續性,這對市場是reassuring(令人安心的)。歷史數據也支持這一點:在2018年中美貿易戰後的2019-2021年間,957家公司提交了163,522項關稅豁免申請,批准率高達61%。臺積電(TSMC)的芯片就是一個重要的豁免案例。
轉運(Transshipments):報告通過對美國與中國及亞太七國(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印尼、新加坡、菲律賓)的微觀貿易數據分析,发现确实存在轉運行为。研究估計,在2025年2月至7月期間,約有450亿美元的货物被轉運,主要通过越南和泰國。然而,这一规模的轉運对整体关税的拉低作用有限,僅能將有效關稅稅率降低約1個百分點。因此,轉運不足以解释全部的关税差距。
通脹去哪兒了?關稅衝擊被多重因素“吸收”
與關稅影響低於預期相對應的是,備受關注的“關稅通脹”(tariff-flation)也未如期而至。報告的“關稅籃子”商品價格在8月反彈後,其3個月移動平均的年化增長率也僅爲溫和的2%。報告分析了關稅傳導不暢的另外兩個原因:
庫存緩衝即將耗盡:報告發現,在關稅生效前,美國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的進口囤積。剔除黃金和醫藥品後,這部分超額進口大約相當於5-6個月的正常進口量。由於最早的關稅從2025年2月開始生效,至今已過去數月,這意味着庫存緩衝即將用盡。這是一個需要密切關注的風險點,如果未來一兩個月商品通脹突然跳升,很可能與庫存耗盡有關。
企業利潤吸收證據有限:市場猜測企業可能通過壓縮自身利潤來吸收關稅成本,從而避免將價格轉嫁給消費者。但報告發現支持這一觀點的證據“相對有限”。數據顯示,標普500指數的利潤率依然堅挺,即使是等权重標普指数的利润率也保持稳定,並未大幅下滑。這進一步印證了核心觀點:並非企業犧牲利潤消化了高額關稅,而是企業實際承受的關稅衝擊本身就比想象中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