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財政“前置”發力爲經濟注入較強支撐,下半年財政政策潛在“後手”分析

2025年上半年,財政政策的“前置”發力爲經濟增長提供了顯著支撐。廣義財政支出增速達到8.9%,超過名義GDP增速4.3%,遠高於2022年以來1-3%的年均增速。資金主要來源於政府債務及結轉資金。6月份,廣義財政收支差額達到-5.3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最高,其中一般財政收支差額爲-2.6萬億元,政府性基金收支差額爲-2.7萬億元,顯示國債、特別國債等對廣義財政的有力支撐。

上半年財政支出呈現節奏前置、投向分化的特點。在節奏上,“化債”資金落地較快,有效緩解了地方及企業的資金壓力。截至6月底,置換隱性債務的特殊再融資專項債發行近1.8萬億元,進度接近90%;特殊新增專項債超過4600億元,進度爲58%。在結構上,資金重點投向產業升級與民生消費,社保就業支出同比增長9.2%,科學技術支出同比增長9.1%,較2024年同期分別增長5個百分點和10.5個百分點。

在財政“前置”發力的推動下,上半年“兩新”成效顯著,社零累計同比增長5%,較一季度提升0.4個百分點;“以舊換新”相關商品消費高增,家電、通訊器材累計同比分別達到30.7%和25.4%,帶動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升至52%,成爲經濟增長的主動力。投資端,製造業投資增速爲7.5%,剔除基建地產的服務業投資保持較高增速。

下半年財政加碼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若下半年經濟承壓明顯,財政或有年內加碼可能。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奠基之年,實現全年經濟目標是宏觀政策“靈活”“預見”加碼的重要錨點。若全年5%左右實際GDP目標承壓,財政或加碼。長期來看,爲實現2035年經濟總量/人均GDP比2020年翻一番目標,“十五五”“十六五”對經濟增速有要求,需至少保持年均4.4%左右經濟增長(名義GDP增速4%左右)。

2025年下半年,經濟增速可能因財政資金支撐減弱、需求“前置”及基數效應疊加而承壓。7月廣義財政收支差爲-5.6萬億元,相比6月僅多0.4萬億元。新增政府債務發行接近尾聲,政府債務對財政支出的大規模支持階段已過,後續廣義財政支出或難維持高增速。需求端,“以舊換新”、“設備更新”使需求前置,但6月起受電商促銷前置、國補“空窗期”影響,相關商品零售增速下滑,設備購置投資增速也已下降。

後續財政若年內加碼,“工具箱”或分兩類。一類增量政策無需預算調整:政策性銀行發揮“準財政”作用,落地快且靈活,其工具因財政貼息利率低、“槓桿”效應強,能減負並撬動資金;政府已有結存限額(約1.5萬億元,國債2024年底結餘近2000億元)也無需調預算,但落地慢於“準財政”工具。

財政加碼另一類是新增政府債務限額,政策空間較大,但需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批,落地到地方項目或至少需兩個月。歷史上,2023年前中央年中調預算僅5次,3次赤字調整在1998-2000年8月,各增發國債用於基建領域;而最近一次,2023年10月調整萬億元國債,其發行使用多在年末及次年一季度。

當前財政重點支持領域

上半年財政“轉型”趨勢逐漸明確,防風險、促轉型、保民生、促消費或是重點。在支持地方層面,上半年財政重点倾斜隐债化解领域。2025年,財政部兩次通報“隱債問責”典型案例,緊盯基層政府行爲,實施“穿透式”監管。而新增隱債用於棚改貸款付息、農田改造等,或反映出部分地區項目資金短缺。

從政策跟蹤情況看,新興未來產業與服務業發展或是重點支持領域之一。4月和7月政治局會議部署“新興支柱產業”,7月中央財經委會議提及海洋經濟,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行業或是重點。同時,近期高層會議多次提及加大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力度,通過優質供給激活服務消費與貿易。

居民端“民生保障+促消費”或是當前核心支持方向。當前《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明確,中央財政設“育兒補貼補助資金”,今年初安排預算約900億元,中央承擔約90%。同時,貼息政策進一步挖掘消費潛力,截至6月剔除住房的居民消費貸餘額21.2万億元,若全部貼息或可節約居民支出2120億元。

風險提示:政策變化超預期,經濟變化超預期。

本文轉載自申萬宏源宏觀分析師趙偉團隊發佈的研究報告;FOREXBNB編輯: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