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數年中,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投資者向美國國債ETF投入了約730億美元的資金,但現在僅在5月份就遭受了高達12%的損失。臺幣近期的強勢升值與美債的下跌形成了一場“完美風暴”,這可能會引發更大規模的贖回潮,對市場造成進一步的衝擊。

根據媒體在週三的報道,今年早些時候,《經濟學人》發佈的半年度巨無霸指數(衡量貨幣購買力)顯示,在58種貨幣中,臺幣對美元的低估程度達到了58.8%,是所有被評估貨幣中低估最嚴重的。這種偏差已經持續了多年,並在過去十年中達到了令人震驚的水平。

然而,分析指出,臺灣地區的投資者並沒有將這種情況視爲警告,反而在海外資產上進行了大規模投資,錯誤地期望貶值能夠持續下去。

現在,隨着臺幣的急劇升值和美債的大幅下跌,不僅臺灣地區的壽險業陷入了困境,許多散戶也面臨着嚴重的損失。中國信託投資部門的主管Ryan Chang估計,考慮到美國債券的名義損失和臺幣升值帶來的貨幣損失,臺灣地區的投資者在5月份平均已經承受了約11-12%的損失。

例如,作爲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行業ETF——元大20年期以上美國公債ETF,自4月初以來,該ETF的市值已經減少了13%。如果將美聯儲開始提高利率以來標的債券的損失計算在內,該基金自2017年初成立以來已經損失了近三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地區在全球範圍內擁有相對較大規模的ETF產業之一,截至2024年底,臺灣地區的ETF持有了1960億美元的資產,佔投資基金總資產的66%,相當於臺灣地區每人平均持有近8400美元的ETF,其中債券ETF佔據了很大一部分。

2018年,臺灣地區的監管機構試圖抑制“寶島債券”市場(海外借款人在臺灣向臺灣投資者發行的美元債券),而为了绕过寶島債券的持有上限,當地投資業發展了“寶島ETF”生態系統,這些在本地上市的工具轉而購買美元債券。由於這些在技術上被歸類爲本地股票,它們避開了上限限制,但底層證券主要還是美債。

這一策略受到了從臺灣地區機構投資者到本地散戶的廣泛歡迎,根據晨星的數據,2019年至今年1月間,臺灣地區的投資者購買了730億美元的美債ETF,主要投向20年期以上美債基金以及長期公司債。截至3月底,整個臺灣地區的固定收益ETF板塊的價值爲940億美元。

然而,現在臺灣地區的投資者已經不再對這些感興趣。他們從2月和3月開始撤資,大約有11億美元被提取,晨星目前只有臺灣地區八分之一債券ETF的4月數據,但僅這些基金就出現了11億美元的淨流出,表明在5月臺幣匯率大幅波動之前,投資者已經開始贖回。

而且贖回潮正在加速,4月份的淨贖回達到了8.17億美元,高於3月份的5.04億美元和2月份的1.92億美元。儘管還沒有獲得5月的全面資金流動數據,但其總資產目前爲78億美元,低於4月底的94億美元峰值。

儘管最近出現了損失和贖回,臺灣地區的美債ETF的總資產仍然是2019年初規模的10倍,這意味着仍有大量資金面臨風險,任何進一步的投資者撤退都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