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风险偏好指标回升至中性水平,市场情绪改善但面临挑战
美国银行最新报告指出,全球风险偏好指标已从4月初的深度恐慌水平(历史第9百分位)大幅反弹至历史第55百分位的中性水平。这一变化主要受到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暂停加征关税90天以及美国政府积极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谈判的提振。
此前,投资者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导致风险偏好跌至恐慌水平,但随着政策信号的明确,市场情绪显著改善。Polymarket数据显示,美国经济衰退概率已从近期高点的66%降至38%。
美国银行特别提到,除美日外,全球央行大概率倾向于宽松政策,尤其是美银新兴市场货币情绪指标(EMMI)显示,新兴市场央行的鸽派立场已达疫情以来最极端水平。此外,除美国外,全球通胀压力普遍温和,为各大央行降息留出空间,且不会显著压制货币汇率。
回顾历史,过去38年中全球风险偏好从恐慌反弹至中性水平的情况共出现32次,其中仅有4次(1988年、1998-99年、2012年和2015年)再次跌回恐慌区域,其余情况下市场情绪均进一步升至“狂热”水平(即高于红色警戒线)。美银指出,在货币宽松背景下,情绪触底反弹叠加市场广度改善,历史上通常预示着牛市的延续或新牛市的形成。尽管历史不能完全预测未来,但现有证据表明市场可能继续上行。
区域风险偏好分化
分区域来看,不同地区情绪呈现显著分化。以下是部分国家的风险偏好百分位数据:
国家 | 风险偏好百分位 |
---|---|
印度 | 32 |
韩国 | 14 |
印尼 | 9 |
泰国 | 12 |
新加坡 | 97 |
菲律宾 | 83 |
南非 | 91 |
波兰 | 88 |
墨西哥 | 76 |
印度、韩国、印尼和泰国的风险偏好仍接近或略高于恐慌阈值,显示投资者情绪低迷,可能蕴藏反弹机会。而新加坡、菲律宾、南非、波兰和墨西哥的风险偏好则已接近或进入“狂热”区域,暗示市场可能过热,需警惕回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