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風險偏好指標回升至中性水平,市場情緒改善但面臨挑戰
美國銀行最新報告指出,全球風險偏好指標已從4月初的深度恐慌水平(歷史第9百分位)大幅反弹至歷史第55百分位的中性水平。這一變化主要受到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暫停加徵關稅90天以及美國政府積極推動與主要貿易伙伴談判的提振。
此前,投資者對經濟衰退的擔憂導致風險偏好跌至恐慌水平,但隨着政策信號的明確,市場情緒顯著改善。Polymarket數據顯示,美國經濟衰退概率已從近期高點的66%降至38%。
美國銀行特別提到,除美日外,全球央行大概率傾向於寬鬆政策,尤其是美銀新興市場貨幣情緒指標(EMMI)顯示,新興市場央行的鴿派立場已達疫情以來最極端水平。此外,除美國外,全球通脹壓力普遍溫和,爲各大央行降息留出空間,且不會顯著壓制貨幣匯率。
回顧歷史,過去38年中全球風險偏好從恐慌反彈至中性水平的情況共出現32次,其中僅有4次(1988年、1998-99年、2012年和2015年)再次跌回恐慌區域,其餘情況下市場情緒均進一步升至“狂熱”水平(即高於紅色警戒線)。美銀指出,在貨幣寬鬆背景下,情緒觸底反彈疊加市場廣度改善,歷史上通常預示着牛市的延續或新牛市的形成。儘管歷史不能完全預測未來,但現有證據表明市場可能繼續上行。
區域風險偏好分化
分區域來看,不同地區情緒呈現顯著分化。以下是部分國家的風險偏好百分位數據:
國家 | 風險偏好百分位 |
---|---|
印度 | 32 |
韓國 | 14 |
印尼 | 9 |
泰國 | 12 |
新加坡 | 97 |
菲律賓 | 83 |
南非 | 91 |
波蘭 | 88 |
墨西哥 | 76 |
印度、韓國、印尼和泰國的風險偏好仍接近或略高於恐慌閾值,顯示投資者情緒低迷,可能蘊藏反彈機會。而新加坡、菲律賓、南非、波蘭和墨西哥的風險偏好則已接近或進入“狂熱”區域,暗示市場可能過熱,需警惕回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