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长期国债市场崩溃,是否预示着全球债券市场的“金丝雀”警报?

最近,日本3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急剧攀升至历史新高,目前与德国同期限国债的收益率持平,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极为罕见。自4月中旬以来,这一上升趋势一直在持续,引起了市场对全球债券市场的普遍担忧。

根据追风交易台的报道,摩根士丹利在其最新报告中指出,由于结构性的供需失衡,日本国债陷入了“价值陷阱”,即使在货币对冲后看似“便宜”,但价格仍有可能进一步下跌。

进一步分析,日本国债的崩溃可能是全球债券市场结构性问题的预警信号。高盛在其报告中表示,全球债券市场正面临三个共同的压力:持续的通胀压力、ALM投资者需求的减少以及政府融资需求的增加。

摩根士丹利也警告说,日本国债的持续疲软可能意味着美国长期国债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曲线可能会变得更加陡峭。

穆迪的降级引发了美国国债市场的动荡,而近期30年期日本国债的收益率上升幅度甚至超过了美国国债。

自4月初以来,30年期日本国债的收益率已经飙升了85个基点,而同期30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上升了60个基点。尽管货币对冲后的日本国债收益率对外国投资者来说似乎非常有吸引力,但摩根士丹利的最新分析警告投资者,这可能是一个正在形成的“价值陷阱”。

从表面上看,日本国债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确实令人震惊。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指出:

对于美元投资者来说,30年期日本国债在货币对冲后的收益率高达7.03%,超过了30年期美国国债的4.96%;

对于欧元投资者而言,30年期日本国债在货币对冲后的收益率高达4.68%,比该地区同期限债券高出162个基点。

30年日债这么跌,会把30年美债一起拖下水? - 图片1

日本长期国债虽然看起来有价值,但摩根士丹利对此持谨慎态度。日本长期国债中正在形成的“价值陷阱”——即这些“廉价”债券可能会因结构性供应过剩和需求不足而进一步贬值。

这种矛盾局面的背后,是一场由结构性供需失衡驱动的危机。日本央行持有日本国债市场的52%份额,但随着央行开始逐步减少其庞大的债券持有量,日本国债的需求面临考验。

高盛进一步表示,技术和仓位因素也加剧了抛售,包括杠杆做空和长期债券需求问题,抛售主要集中在长期债券,10年期至30年期收益率曲线的变陡程度超过了与即期收益率水平的通常关系。10年期期限溢价的衡量指标并未明显上升,2年期、5年期和10年期利率的变动也远低于30年期利率所暗示的平均水平。

而日本债市问题很可能是全球债券市场的预警?

高盛的研究揭示,尽管30年期日债的暴跌表面上可能是技术因素和头寸过度集中导致,但背后反映了三大全球性趋势,这些趋势正同时困扰着主要债券市场:

1. 持续通胀压力:日本与其他G10市场一样,通胀持续高于预期,前瞻性通胀预期攀升至周期性高点,迫使市场持续上调均衡收益率。日本核心通胀率已连续两年超过日本央行2%的目标。

2. ALM投资者需求下降:随着市场利率上升,资产负债管理(ALM)账户的负债规模缩小,减少了对长期债券的需求。日本金融工具交易记录(JSDA)数据证实,国内对长期债券的持有已趋于平稳。

3. 政府融资需求高企:各国政府的大规模融资需求对长期债券供应造成巨大压力。大多数发达市场国家的财政赤字率仍远高于疫情前水平,未来数年债务发行量将保持高位。

这些因素叠加导致全球范围内的长期债券面临不利环境。高盛变异分解模型显示,仅今年以来,30年期日债就对G4债券产生了约80个基点的上行压力,是G4市场中最大的看跌冲击源。4月2日以来这种压力几乎全部集中释放,可能反映了流动性不佳、风险管理谨慎和财政担忧加剧的综合影响。

目前,市场焦点已转向日本长期债券暴跌是否会将美债一起拖下水的问题。

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显示,30年期日债收益率的上升,强化了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趋陡的观点。

大摩表示,长期美债的收益率与久期风险相比,性价比不高。美国长期国债的风险收益比已显著劣于短期债券:

2年期及以下美债:每单位DV01风险收益率为0.91个基点

21年期以上美债:每单位DV01风险收益率仅为0.28个基点

具体而言,投资者在持有较长期限美债时,获得的收益并未充分补偿其所承担的风险。同时,报告也指出,海外投资者购买长期美债的兴趣,需要来自预期回报以外的因素。考虑到对冲后的日债收益率对美国投资者具有明显吸引力,这可能导致投资组合重新配置,进一步打压美国长期债券市场。

日本央行未来政策走向将是市场关注焦点。

高盛分析表示,应对政策可能包括以下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