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承諾的5500億美元對美投資,成爲其獲得美國關稅減免的關鍵。
根據追風交易臺的報道,巴克萊的研究報告指出,這筆5500億美元(約80萬億日元)的投資承諾,甚至超過了日本2024财年的税收和印花税收入約70萬億日元。但深入分析這份協議後可以發現,對日本來說,這筆交易可能远比表面看起来更“划算”。
央視新聞之前報道,美日就關稅問題達成協議,美國將對日本商品,包括汽車在內,統一徵收15%的關稅。作爲回報,日本承諾建立一個5500億美元(約80萬億日元)的對美“投資工具”。
儘管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聲稱,日本是在“我的指示下”進行這筆投資,白宮方面強調,美國將獲得其中90%的投資利潤。但日本官方的表述卻截然不同。
巴克萊表示,日本政府將這5500億美元的投資工具定義爲一個“總體框架”。
報告引用日方的解釋稱,這筆資金並非政府直接支付的“純粹財政資金”,而是由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BIC)和日本貿易保險(NEXI)等政府附屬金融機構提供的投資、貸款和貸款擔保的最高額度。
這意味着,只有在找到合適的項目且美日企業均有參與意願時,該框架下的資金纔會被使用,最終實際執行的金額可能遠低於5500億美元。報告甚至提到,預計由JBIC直接進行的投資僅佔總額的1-2%,即約55億至110億美元。
基於上述利潤分配的解釋,日本在這項計劃中可能損失的利息“最多隻有幾百億日元”,與日本通過關稅減免所避免的“10萬億日元損失”相比,是“極其微小的”。
具體來看:
協議中最具爭議的一點,是美方聲稱將獲得90%投資利潤的條款。報告揭示了日方對此截然不同的解讀。
據報告引述,日方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解釋稱,所謂的“90/10”分配規則有嚴格的適用前提。它僅適用於JBIC參與投資的單個項目。在這些項目中,JBIC的出資額將被限制在總投資額的10%左右,而其餘90%的資金需要由美國和日本的私營企業投入。對於沒有JBIC投資的項目,此規則完全不適用。
這種解釋,與美方籠統宣稱的“美國獲得90%利潤”形成了鮮明對比,也極大地降低了日本政府的潛在損失。
即便雙方達成共識,該框架的執行也面臨巨大現實障礙。
根據巴克萊提供的數據,JBIC的投資、貸款和擔保總餘額約爲18萬億日元,年度新增執行額不足1.5萬億日元,與80萬億日元(5500億美元)的目標相去甚遠。
此外,爲支持該計劃,JBIC需要大規模籌集外匯,這本身就是一個難題。最核心的挑戰在於,該框架的啓動需要有吸引力的項目來激勵美國和日本的私營企業參與。若缺乏商業激勵,這個龐大的投資工具將難以被激活,最終可能僅停留在紙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