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全球貿易改革遇阻:框架協議恐難掩核心分歧

距離唐納德·特朗普總統重啓國別關稅僅剩10天,白宮似乎難以兌現其在三個月談判窗口期內達成全面全球貿易改革的承諾。特朗普高級顧問本週透露,預計將在7月9日截止日前與多達12個美國主要貿易伙伴達成協議。但從特朗普任內僅有的另外兩項協議(與中國和英國)來看,這些協議可能並非解決核心問題的全面協定,而是僅涉及有限議題、將許多細節留待後續談判的框架性文件。

杜克大學法學院國際貿易專家蒂姆·邁耶(Tim Meyer)指出:“預計白宮將宣佈若干被稱爲'貿易協議'的框架,但這些協議不符合任何人對'貿易協議'的常規理解。”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上週五表示,對於未達成協議的數十個國家(已於4月2日被加徵更高關稅),特朗普威脅將在談判期10%基準稅率之上加徵新關稅,這些國家“大多是較小的貿易伙伴”。

特朗普及其顧問在7月9日前的表態讓投資者人心惶惶,他們對哪些國家接近達成協議、哪些進展不順的暗示模糊不清。這一結果將影響特朗普貿易議程的未來——作爲其2024年競選核心議題之一,此事對全球經濟及美國與盟友、對手的關係都至關重要。即便相關度極高,政府是否會嚴守截止日期或延長談判時間仍未可知。

貝森特上週五表示,約20個未在週三國會前達成協議的國家可繼續談判,但若被認定“真誠協商”,關稅稅率可維持10%,否則恢復至4月2日的較高水平。

但數小時後,特朗普重申單方面設定關稅的威脅,甚至稱可能在7月9日前就採取行動。他在白宮新聞發佈會上稱:“我們可以爲所欲爲,我甚至想給所有人發信:'恭喜,你們將支付25%關稅'。

隨後,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媒體宣佈終止與加拿大的貿易談判(因加方數字服務稅),並威脅一週內對這個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加徵新關稅,此舉被視爲對其他被特朗普認爲“不服從”國家的警告。

這些密集表態再次提醒外國政府:特朗普的政策轉向可能突如其來。截止日前的最後瘋狂階段,各國領導人紛紛遊說特朗普,代表團奔赴華盛頓,而特朗普及其助手對談判結果的表態卻相互矛盾。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國正接近與印度尼西亞和中國臺灣地區等達成協議,與越南和韓國的協定也有可能。特朗普本人多次暗示與印度的協議進展,近期雙方談判代表在華盛頓打破關鍵議題僵局。美歐也對達成協議愈發樂觀。

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上週四表示,7月前將與主要經濟體達成“十大協議”,“我们会先敲定十大協議,歸爲一類,其他國家隨後跟進”。卡託研究所貿易問題研究員克拉克·帕卡德(Clark Packard)稱:“白宮可能會給部分真誠談判的國家延期。但肯定有協議達成,也有談崩的,部分國家會採取報復措施。”

儘管特朗普的策略有可能令其從貿易伙伴處得到些許好處,但其反覆無常已給金融市場注入不確定性,也令美國國內企業感到焦慮。截止日期的不明確更激化了緊張氛圍。特朗普上任時誓言縮減美國貿易逆差、提振本土製造業,將關稅議程作爲重塑全球貿易流的核心。他於4月推出更高關稅,但因市場擔憂引發全球衰退而迅速暫停。

數月來,特朗普及其助手一直承諾“衆多協議即將達成”,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4月曾喊出極具野心的“90天達成90項協議”目標,但如今這位總統不僅可能遠達不到這一數量,已達成的協議也爲其他談判方敲響警鐘:

國家 期望結果 實際結果
英國 金屬進口關稅歸零 美國對鋼鐵和鋁維持25%稅率,僅承諾未來協商配額制
中國 迅速恢復稀土供應 至今未完全兌現

由於不知芯片、藥品和商用飛機等出口商品將遭何種額外徵稅,美國的部分貿易伙伴(如日本、印度和歐盟)拒絕簽署協議。美國商務部未來幾周將公佈部分行業調查結果,可能引發更多徵稅。此外,圍繞特朗普使用緊急權力加徵關稅的合法性訴訟仍在進行:美國國際貿易法院5月裁定多數關稅非法並下令阻止,但上訴法院允許其執行至7月底開庭審理。

儘管特朗普的威脅令世界不安,但其“大肆威脅後退縮”的套路已讓各國領導人明白:哪怕微小讓步也能讓他收回成命。投資者對這種模式習以爲常,甚至創造了"TACO"(“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特朗普總是臨陣退縮)來描述這一現象。

對長期自詡“交易大師”的特朗普而言,達成協議的動作本身(即便非實質內容)往往同樣重要——他偏愛快速交易,對漫長談判明顯失去耐心。

選民們對特朗普這一處理方式也未必認同。昆尼皮亞克大學6月5-9日民調顯示,57%選民不認可其處理貿易問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