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政治危機加劇:總理勒科努辭職,國債收益率上升,股市下跌

當地時間10月6日,法國政治危機進一步加劇。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任命新內閣僅一天後,總理塞巴斯蒂安·勒科努宣佈辭職。這場變動發生在馬克龍宣佈組建新政府並保留前屆內閣多數高級成員後不到24小時,引發多方強烈反應。這讓期待變革的反對黨感到不滿,而連任的內政部長、中右翼共和黨領袖布魯諾·瑞泰洛批評新內閣人選未能“打破”過去的模式。

投資者因政治不確定性拋售法國國債,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升9個基點至3.6%,導致法國與德國國債利差(衡量財政風險的關鍵指標)擴大至89個基點以上,創下2024年底以來新高。

此外,歐股跌幅加深,法國CAC40指數日內跌幅達2%,意大利富時MIB指數下跌0.25%,歐洲斯托克600指數下跌0.28%。

政治反應

法國社會黨領袖奧利維爾·福爾在勒科努辭職前強調,馬克龍的執政聯盟已“崩潰”,新政府“失去合法性”,直言“我們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機”。

勒科努面臨的前景與兩任前總理相似:需在分裂的議會中推動包含削減開支和增稅措施的預算案,以控制歐元區最大赤字規模。

其前任弗朗索瓦·貝魯上月因赤字削減計劃在信任投票中失利辭職,更早前的米歇爾·巴尼耶也因預算方案遭罷免。

荷蘭國際集團首席投資策略師文森特·朱文斯在勒科努辭職前接受採訪時分析:“當前形勢更接近觸發新選舉,預計利差將上升並測試100個基點。”

馬克龍與勒科努對新政府高層人選的選擇,未能體現反對黨要求的方向性轉變。

國民聯盟主席喬丹·巴德拉在勒科努辭職後向記者強調:“唯有恢復選舉或解散國民議會,才能恢復穩定。”

歷史背景

據悉,9月8日,因主打財政緊縮的2026年財政預算草案引發爭議和反對,時任法國總理貝魯在國民議會信任投票中未能過關,被迫辭職。9月9日晚,法國總統馬克龍任命塞巴斯蒂安·勒科爾尼接替貝魯,擔任政府總理一職。

國債收益率變動 國債利差
法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升9個基點至3.6% 法國與德國國債利差擴大至89個基點以上
股市表現 跌幅
法國CAC40指數 日內跌幅達2%
意大利富時MIB指數 下跌0.25%
歐洲斯托克600指數 下跌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