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的鐘越敲越響了!”這句話正在不斷被驗證。9月30日,紫金黃金國際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作爲紫金礦業繼2003年H股上市、2008年A股上市後的第三次重大資本運作,紫金黃金國際定的上市標誌着企業全球化戰略邁入全新階段,也成爲今年前三季度港股IPO市場熱度的生動註腳。
Wind數據顯示,香港市場前三季度共有68家企業上市,同比增長47.83%;合計募資總額高達1823.97億港元,同比激增222.16%,創下2021年以來同期最高紀錄,穩居全球新股市場榜首。
記者梳理發現,今年前三季度港股IPO彰顯四大特徵。
一是中資券商扮演主力,主導市場格局。在各家券商保薦表現方面,正如中信建投證券董事長劉成此前所言,中資券商在香港已從昔日的“參與者”蛻變爲如今的“主力軍”。無論是在保薦數量還是承銷規模上,中資券商均已佔據絕對主導地位,成爲推動港股IPO市場的核心力量。值得關注的是,此次紫金黃金國際上市,中信證券與摩根士丹利共同擔任聯席保薦人、全球整體協調人,中資券商在大型礦業企業境外上市項目中的專業能力再次得到印證。
二是A+H上市火熱,巨頭項目雲集。年內已有5家企業募資額超過100億港元,佔據了前五大IPO席位。其中有4家均來自A+H,寧德時代募資超過410億港元,成爲今年以來全球最大的IPO項目;恆瑞醫藥、三花智控以及海天味業的募資總額也均在100億港元以上。
三是基石投資者深度參與,認購比例居高。基石投資者方面,共有57家公司引入了基石投資者,平均基石佔比達到83.82%,顯示出機構投資者對港股新股的堅定信心。此外,龍頭企業對基石投資者的吸引力顯著高於非龍頭企業,其中,基石投資者最多的兩家企業分別是紫金黃金國際(29家)和寧德時代(23家)。
四是上市首日表現穩健,投資者獲得感強。多數新股上市首日實現上漲,平均首日回報率顯著爲正,僅16家破發,破發率低至23.52%,爲近三年最低水平,爲打新投資者帶來了可觀收益,進一步鞏固了港股IPO市場的吸引力。而最近一週內,紫金黃金國際上市當日即高開,截至中午收盤較發行價上漲60.78%,市值突破3000億港元;截至10月3日收盤,紫金黃金國際上市後股價累計漲約90%,同期西普尼、博泰車聯也分別實現4.6倍、50%以上的累計漲幅,成爲港股新股賺錢效應的典型代表。
此外,港股對全球投資者的吸引力還在持續顯現。截至目前,還有298家企業正在排隊上市中,計劃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的隊伍也在繼續壯大。LiveReport顯示,今年以來已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還未上市的A股公司累計達到78家。
中資券商比拼港股IPO
港股市場作爲全球金融高地,歷來是券商必爭之地。近年來,中資券商在此表現日益搶眼,正加速爭奪市場份額。
從保薦數量來看,中資券商已佔據明顯主導地位。2025年前三季度,中金國際以24單穩居榜首,中信證券(香港)以18單位居次席,華泰金控(香港)完成13單,亦表現不俗。相比之下,外資大行如摩根士丹利亞洲和高盛(亞洲)分別僅有9單和6單。中資券商在數量上明顯領先。
儘管中資券商在數量上領先,但港股市場仍爲高度競爭的“紅海”。從數據看,尾部券商保薦數量有限,行業集中度逐步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港股市場的蓬勃發展,也在成爲多家券商拓展國際業務的重要推力。
華北地區某中型券商向記者透露,爲強化境內外投行業務協同,公司已建立多維度聯動機制。如在月度例會、年度會議中安排母公司投行委和香港同事共同參會,加強工作和項目信息共享;投行業務培訓會邀請香港同事授課,進一步加強國際業務瞭解;境內外投行進行人員的輪崗交流,提升合作推動業務的意識。
前不久的10月3日,國聯民生證券宣佈香港子公司正式獲香港證監會批准,取得第1類證券交易牌照。公司表示,將以此爲契機,重點構建三大業務線:一是證券承銷業務,依託專業團隊爲企業提供股票、債券等產品的發行與承銷服務;二是銷售交易業務,爲客戶提供證券買賣及衍生品交易執行服務;三是資產託管業務,爲機構客戶提供證券存管及相關運營支持。通過整合這三類業務,公司計劃打造“承銷-交易-託管”一體化服務平臺,強化跨境服務協同效應。
記者瞭解到,除傳統IPO保薦外,中資券商正通過多元化業務佈局強化整體競爭力。在併購重組、資產管理和機構經紀等領域持續發力,逐步構建起覆蓋企業全生命週期的綜合服務體系。
78家A股公司遞表港交所
作爲連接內地與全球資本的重要橋樑,香港資本市場始終在全球投融資體系中佔據關鍵地位,上市動態也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隨着2025年三季度收官,港交所新一輪上市申請的整體圖景逐漸清晰。
據LiveReport大数據统计,截至2025年9月30日,今年已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且尚未招股或上市的公司共計298家,其中5家公司已通過港交所聆訊。
近年來,內地企業赴港上市持續活躍。據統計,2024年內地企業在港交所IPO數量中佔比已突破九成,成爲港股新股發行的絕對主力。這一趨勢的背後,是港交所在上市制度靈活性、審批效率及板塊創新方面的持續優化。例如,其近期推出的“科企專線”機制,爲特專科技公司與生物科技企業開闢了更便捷的上市通道,並支持保密遞交申請,進一步增強了市場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排隊上市的隊伍中,不乏來自A股市場的知名企業。LiveReport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已有78家A股公司遞表港交所,其中包括立訊精密、牧原股份、賽力斯、勝宏科技、百利天恆等12家市值超千億元的行業龍頭。這批企業的集中赴港,不僅反映出香港資本市場對內地優質企業的強大吸引力,也預示着“A+H”雙平臺戰略正成爲越來越多上市公司的共同選擇。
港股在四季度是否值得期待?
歷史數據顯示,港股市場在四季度通常表現較好,這種“年末效應”與資金佈局次年預期、政策窗口期等因素相關。
此外,港股當前仍是全球主要市場中的“估值窪地”,恒生科技指數的估值水平僅爲納斯達克指數的一半左右。從資金流向來看,2025年以來南下資金累計淨流入港股市場達10842億元,遠超前幾年同期水平,創近年來新高。
方正證券在研報中明確表達了對港股行情的樂觀態度。該機構指出,當前時點來看港股上漲行情仍未結束,建議投資者繼續關注以恒生科技爲代表的低估值品種補漲機會。方正證券進一步分析認爲,目前市場正處於經濟下行的尾聲階段,疊加政策利好的不斷釋放,A股與港股市場信心已顯著回升;同時南下資金仍在持續加速流入港股市場,再加上美聯儲降息週期開啓,港股流動性環境有望得到進一步改善。從歷史經驗來看,港股市場10月份日曆效應通常較爲顯著,主要寬基指數在這一月份往往能交出較好答卷,綜合上述多重因素,方正證券認爲港股紅十月行情值得期待。
隨着三季度恒生指數成功突破並站穩25000點這一關鍵分水嶺,市場對港股後續走勢的預期進一步升溫,建銀國際也在此背景下給出了對港股市場的判斷。恒生指數站穩關鍵點位後,港股一二級市場良性循環得到進一步強化,牛市格局已基本確立。建銀國際強調,當前港股投資邏輯正從估值修復向基於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的估值重估轉變,這一趨勢正逐步形成市場共識,有望爲港股市場帶來新的上漲動力。
本文轉載自“財聯社”,FOREXBNB編輯:劉家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