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XBNB獲悉,10月20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就2025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答記者問。國家統計局稱,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內在邏輯沒有變,經濟平穩運行的支撐條件也沒有變,實現全年預期目標仍有較多有利條件。一是從發展態勢看,前三季度經濟平穩增長爲完成全年目標打下了較好基礎。今年以來,國民經濟頂壓前行,不僅穩住了基本盤,不少關鍵領域還實現了新突破、新提升。今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長5.2%,快於上年同期0.4個百分點,爲實現全年主要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從發展動能看,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爲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動能。三是從發展支撐看,宏觀政策持續顯效將爲經濟平穩運行保駕護航。我國有充足的政策空間、豐富的政策工具、常態化的政策儲備,能夠有效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四是從先行指標和高頻指標看,積極因素還在累積。9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連續2個月回升;10月上旬,流通領域一些重要工業品價格繼續回升,有利於企業盈利狀況改善。

全文如下: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就2025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答記者問

1.今年以來,面對複雜環境中國經濟運行情況如何?請問如何評價前三季度的經濟運行總體表現?

答: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歷程很不平凡。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和內部困難較多的複雜局面,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科學決策,各地區各部門沉着應對、狠抓落實,全國上下同心同德、共克時艱,我國經濟發展頂住壓力,取得了難能可貴的發展成績,經濟運行持續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發展態勢。

一是經濟平穩運行的主基調沒有改變。經濟增長、就業、價格和國際收支是觀察經濟運行最爲重要的宏觀指標。从經濟增長看,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別加快0.2、0.4個百分點;經濟增量達到39679億元,同比多增1368億元。對於我國這樣超大體量的經濟體而言,能夠保持穩定發展殊爲不易,在各種風險挑戰交織的背景下更顯可貴。从就業物价看,前三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爲5.2%,與上半年持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略降0.1%,但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漲0.6%,其中9月份上漲1.0%,漲幅連續5個月擴大,反映了擴內需、促消費的政策成效。從國際收支看,外貿展現強大韌性,貨物進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增速逐季回升,9月末外匯儲備繼續保持在3.3萬億美元以上,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主要實物量指標也保持穩定增長,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長1.6%,貨物週轉量、旅客週轉量分別增長4.8%、4.4%。

二是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的態勢沒有改變。面對國際風雲變幻,關鍵還是要辦好自己的事,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今年以來,各方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結構不斷調優、新舊動能有序轉換,從人工智能大模型到機器人馬拉松,從航空航天到無人駕駛,“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规模效应和全產業鏈优势持续凸显,不斷爲經濟發展注入源頭活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達到35.9%、16.7%;綠色低碳轉型取得新進展,非化石能源消費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同比提高約1.7個百分點;多元化市場成爲出口增長的有力支撐,外貿新動能成長壯大,“新三樣”產品出口兩位數增長。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繼續縮小。

三是經濟韌性強潛能大的基本特性沒有改變。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地緣政治衝突、國際貿易摩擦等問題頻發,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國內有效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推動經濟穩定運行面臨不少困難挑戰。這種情況下,我國實現了5.2%的經濟增長,充分展現了中國經濟在不穩定不確定環境下應變破局能力和抗壓耐壓強大韌性。放眼全球,5.2%的經濟增長水平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中國始終是全球經濟增長最穩定、最可靠的動力源。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背後蘊藏着深刻的內在邏輯,是體制優勢、供給優勢、需求優勢、人才優勢等多種因素協同聯動、系統集成形成強大合力的結果。

這些情況充分說明,儘管外部環境複雜演變,經濟發展面臨不少壓力,但我國經濟“穩”的格局、“進”的勢頭、“韌”的特性沒有改變,保持穩中有進发展态势具有坚实支撑。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能夠經受住風吹浪打甚至狂風驟雨的考驗。當然,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外部不穩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世界經貿增長面臨重大挑戰,國內一些領域結構性矛盾還在顯現,企業經營仍面臨不少困難。下階段,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力提效實施逆週期調節,持續用力擴大內需、做強國內大循環,進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振發展預期,不斷增強內生增長動能,力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三季度GDP增速有所回落,請問如何看待三季度經濟運行表現,全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能否順利實現?

答:第一,三季度GDP增速回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初步覈算,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8%,增速比二季度回落0.4個百分點。這主要是外部環境複雜嚴峻、國內結構調整壓力較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國際看,三季度以來,個別國家濫施關稅衝擊全球經貿秩序,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國際經貿增長不穩定不確定性加大,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從國內看,我國正處在經濟結構調整關鍵期,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存在陣痛,一些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問題有待化解,部分行業增勢減緩客觀上影響經濟增速回落。但這些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轉型中的問題,我國經濟從來都是在攻堅克難中不斷發展壯大的。

第二,儘管經濟增速有所回落,但經濟穩中有進發展態勢沒有變。從增長水平看,我國三季度4.8%的經濟增速水平仍明顯高於多數主要經濟體,對於我們這麼大體量的經濟體尤爲難能可貴。三季度經濟總量達35.5萬億元,超過了全球第三大經濟體2024年全年經濟總量。從就業物價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物價運行有所改善。三季度城鎮調查失業率與上年同期持平,核心CPI同比漲幅持續擴大,PPI降幅連續2個月收窄。從國際收支看,保持總體平衡。三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6.0%,外匯儲備連續2個月增加。從發展質量看,經濟轉型升級態勢持續。三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速明顯快於全部工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1.7%,比上年同期加快1.7個百分點;機器人、3D打印設備等智能產品,綠色設備及綠色材料等產品產量持續較快增長。

第三,實現全年目標仍有較多有利條件。展望下階段,要堅持兩點論,用好辯證法,既要看到經濟發展依然面臨不少風險挑戰,更要看到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內在邏輯沒有變,經濟平穩運行的支撐條件也沒有變,實現全年預期目標仍有較多有利條件。一是從發展態勢看,前三季度經濟平穩增長爲完成全年目標打下了較好基礎。今年以來,國民經濟頂壓前行,不僅穩住了基本盤,不少關鍵領域還實現了新突破、新提升。今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長5.2%,快於上年同期0.4個百分點,爲實現全年主要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從發展動能看,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爲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動能。科技創新持續賦能產業創新,新產業新動能茁壯成長,以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中國經濟正在換上新的增長引擎。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動車組等產品產量分別增長29.8%、16.3%、8.6%。新質生產力發展將繼續創造新的增長點,有效激發自主創新活力與產業升級動力,也有助於對沖下行壓力,增強上行動力。三是從發展支撐看,宏觀政策持續顯效將爲經濟平穩運行保駕護航。今年我國實施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對於穩定經濟運行功不可沒。近期宏觀調控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出臺實施《關於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下達第四批消費品以舊換新資金,加強“兩重”項目組織調度,有助於形成政策合力。我國有充足的政策空間、豐富的政策工具、常態化的政策儲備,能夠有效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四是從先行指標和高頻指標看,積極因素還在累積。9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連續2個月回升;10月上旬,流通領域一些重要工業品價格繼續回升,有利於企業盈利狀況改善;據有關部門測算,中秋和國慶假期國內出遊8.88億人次,羣衆體育賽事、演唱會、音樂節等人氣十足,這些都彰顯了我國經濟的韌性和活力。

綜上,實現全年預期目標有基礎有支撐,但也需要付出艱苦努力。要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有效發揮各項政策效能,統籌好短期增長和中長期發展,推動新舊動能平穩轉換,持續深化關鍵領域改革,不斷提升經濟發展內生動能。

3.今年以來,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落地實施,請問這些政策的實施效果如何?從數據看有哪些表現?

答: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頂住壓力、穩步前行,主要宏觀經濟指標總體平穩,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這一良好局面的背後,離不開宏觀政策的主動作爲和精準發力。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有效實施,“兩新”“兩重”政策加力擴圍,擴大內需、活躍資本市場、整治“內卷”等一系列政策發力顯效,既爲當前經濟運行“穩底盤”,也爲長遠發展“蓄勢增能”。

一是促進消費潛力有序釋放。今年分四批向地方下達了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力擴圍,以“真金白銀”助力居民消費需求釋放。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3.5%,比上年全年提升9.0個百分點,繼續發揮經濟增長主引擎作用;以舊換新政策涉及的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文化辦公用品類、傢俱類、通訊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均保持兩位數增長;截至9月10日,今年全國汽車以舊換新申請量已突破830萬份,相當於每天有超3萬人申請換新車。“一新一舊”的轉換間也讓更多高品質產品走進居民生活,前三季度高能效等級家電、智能家電零售額持續高速增長。

二是促進產業優化升級。今年財政政策打出組合拳,配套金融政策及時推出,推動了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以技改賦能產業轉型升級。前三季度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4.0%,拉動全部投資增長2.0個百分點,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是拉動投資的重要支點。與設備更新相關的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投資分別增長7.4%、11.8%、22.3%。

三是促進新動能穩步成長。“兩新”“兩重”等擴內需政策效應持續向生產端傳導,帶動了設備製造、消費品製造相關行業和產品生產,更推動了智能智造、綠色製造、數字技術等領域的生產擴張與技術迭代,爲產業結構優化、新舊動能轉換按下了“快進鍵”。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鋰離子電池製造、船舶及相關裝置製造、電機制造等行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9.8%、22.9%、17.1%,數控鍛壓設備、包裝專用設備等更新類產品產量分別增長11.7%、26.0%,新能源汽車、電動自行車、平板電腦等換新類產品產量分別增長29.7%、27.1%、9.5%。

四是促進經濟循環有序流動。今年我國把發展的着力點更多地放在擴大內需上,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市场競爭秩序得到改善,貨物、人員、資金等要素流動加快,產業鏈配送不斷提速。9月份,PPI同比降幅連續2個月收窄;製造業PMI中,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爲50.8%,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上升。前三季度貨物、旅客週轉量同比分別增長4.8%、4.4%。同時,在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相關政策作用下,前三季度滬深兩市股票成交額同比增長106.8%,有利於提振社會信心。

4.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今年以來,各地區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請問前三季度新質生產力發展情況如何?

答:今年以來,在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下,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亮點頗多,新質生產力在實踐中逐步發展壯大,爲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一是創新成果競相迸發,創新能力有效提升。2024年R&D經費投入比上年增長8.9%,R&D經費投入強度比上年提高0.11個百分點。今年以來各方面繼續加大創新投入,推動新興領域投資擴產,促進新質生產力形成。前三季度,汽車製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投資同比保持兩位數增長。在創新投入持續加力的驅動下,國內湧現出多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通用大模型,天問二號成功發射,全球首臺原位可變徑盾構機“變徑一號”下線,衆多科技領域實現突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5年我國創新指數首次躋身全球前十,24個創新集羣成爲全球百強,入圍數量連續3年居全球首位。

二是新產業新產品快速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拓展。科技和產業融合創新持續深化,更多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到“生產線”,創新“勢能”向經濟“動能”不斷轉化。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其中集成電路製造、電子專用材料製造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2.4%、20.5%,工業機器人、3D打印設備、工業控制計算機及系統產量分別增長29.8%、40.5%、98.0%。新興產業茁壯成長,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提升了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即時零售、直播帶貨、社交電商等新興消費模式快速增長,前三季度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9.8%。

三是人工智能賦能增強,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今年以來,人工智能、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超前佈局,撲面而來的科技感和未來感帶來很多驚喜,帶動數字經濟快速增長。前三季度,規模以上數字產品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1.2%;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中,智能無人機飛行器製造、智能車載設備製造增加值分別增長59.9%、25.1%。各種數字產品、智能終端設備日漸普及,大模型應用帶動企業算力需求增加,服務器產量同比增長11.5%。

四是綠色轉型步伐穩健,經濟發展“含綠量”不斷提升。順應綠色低碳發展的大趨勢,我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着力打造綠色發展新增長點,取得顯著成效。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量同比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新能源汽車、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能源產品產量分別增長29.7%、46.9%、14.0%;單晶硅、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等綠色材料產量增長9.0%、16.5%。“兩重”“兩新”政策爲綠色循環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機遇,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增加值增長14.4%。

五是技術改造繼續深化,傳統產業煥新發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對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具有深遠意義。今年以來,傳統產業積極對接“互聯網+”“AI+”“數字+”,加快設備更新與技術改造,不斷煥發新活力。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化學纖維製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等行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8.1%、7.6%、6.7%。化纖、建材等行業加快推陳出新,相關產品產量較快增長。前三季度,高性能化學纖維、生物基化學纖維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4.0%、20.2%,纖維增強塑料製品產量增長26.3%。

5.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爲“十五五”發展做出重要部署。請問“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哪些主要成就?爲“十五五”發展創造哪些有利條件?

答:“十四五”時期是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回顧五年不平凡的奮鬥歷程,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一盤棋佈局、一張圖謀劃、一體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開創性進展、突破性變革、歷史性成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壯闊征程上邁出堅實有力的一步。突出體現在八個“新”:

一是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躍上新臺階。“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在複雜環境中應變克難、穩健前行,取得了總量躍升、增量可觀、質量提升的矚目成就。GDP接連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三个大台阶,從2020年的103.5萬億元增长到2024年的134.9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5.5%,遠高於同期世界3.9%的年均增速。“十四五”時期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是世界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充分彰顯了大國經濟的韌性和活力。人均GDP從2020年的10632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13445美元,連續兩年超過1.3萬美元,穩居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前列。

二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現新提升。“十四五”時期,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研發投入屢創新高,2024年研發投入強度達2.69%,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按摺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研發人員總量超700萬人年,穩居全球首位。創新能力有效提升,2025年我國創新指數首次躋身全球前十,比2020年上升4位,位列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首位。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領域創新碩果累累,科技創新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2024年“三新”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達18.01%,比2020年提高1.5個百分點。

三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實現新突破。“十四五”時期,我國堅持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發展,實體經濟根基鞏固壯大。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陣,2024年末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2%,比2020年末提高2.5個百分點。新型工業化深入推進,數實融合加速發展,2021—2024年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8.2%、9.2%。服務業穩步發展,對經濟增長貢獻提升,2021—2024年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9%,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60.6%。

四是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開拓新局面。“十四五”時期,我國新型城鎮化不斷深入,鄉村全面振興紮實推進,城鄉發展的協調性持續增強,區域經濟佈局更加優化。2024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爲67.00%,比2020年末提高3.1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20年的2.56降至2024年的2.34。區域協調發展機制更加健全,區域重大戰略深入實施,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三大經濟引擎持續發力,有效帶動全國經濟穩定增長。

五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取得新進展。“十四五”時期,我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事項從2020年版的123項縮減至2025年版的106項,2024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降至14.1%。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鞏固,2021—2024年,內需對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達86.8%,其中最終消費支出平均貢獻率爲59.9%,比“十三五”時期提高11.1個百分點。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穩固,貨物貿易規模從2020年的32.2萬億元增加到2024年的43.8萬億元,年均增長8.0%;制度型開放穩步擴大,“十四五”時期自贸试验区总数达22個,形成了近200項制度创新成果。

六是全面綠色轉型邁出新步伐。“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推進,綠色能源快速發展,建成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非化石能源消費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由2020年的16.0%提升到2024年的19.8%。綠色生產力蓬勃發展,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比2020年增長8倍多,產銷量連續10年保持全球第一;太陽能電池、太陽能工業用超白玻璃等綠色產品產量強勁增長。生態環境持續改善,2024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87.2%,比2020年上升2.4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超過25%,成爲全球“增綠”最多最快的國家。

七是社會民生事業發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時期,我國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就業形勢保持穩定,2021—2024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年末值穩定在5.1%—5.5%之間,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社會保障擴面提質,織就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網。社會事業欣欣向榮,文化產業快步發展,2024年文化產業實現營業收入比2020年增長37.7%,高等教育體系規模世界最大,健康中國建設取得新成效,2024年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

八是安全發展基礎築牢新屏障。“十四五”時期,我國着力提升糧食、能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能力,有序有效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築牢國家經濟安全屏障。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4年首次躍上1.4萬億斤新臺階,做到了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能源安全保供能力穩步提升,能源生產總量全球佔比超五分之一。產業基礎更加穩固,2021—2024年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4%,佔全球比重接近30%,規模連續15年位居全球首位。

總的來看,“十四五”時期我國成功抵禦了世紀疫情的重大沖擊,有效化解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利影響,在百年變局的風浪中穩住發展大盤、築牢發展根基,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重要成就,爲繼續跑好“十五五”新徵程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積攢了更充足的底氣,成績得來很不容易,需要倍加珍惜。下階段,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用新的偉大奮鬥續寫新的歷史偉業。

本文來源:國家統計局;FOREXBNB編輯:黃曉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