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新美联储通讯社”的著名财经记者Nick Timiraos发表文章指出,特朗普有意提名斯蒂芬·米兰(Stephen Miran)为美联储理事候选人,一旦提名通过,米兰将在美联储内部形成一股强烈反对主流观点的力量,特别是在关税对通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问题上。
大多数美联储官员忧虑关税可能会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并导致物价上涨,因此陷入困境:是选择降息以刺激经济增长,还是保持利率不变以控制通胀。与此相反,米兰认为这种观点颠倒了因果关系:他坚持认为关税将促进经济增长,对物价的影响微乎其微,这为美联储提供了重启今年早些时候暂停的降息周期的空间。
Timiraos提出疑问:米兰的观点是否具有足够的说服力,能够改变整个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思维模式?或者,如果劳动力市场出现疲软迹象,促使美联储恢复降息,米兰的观点是否还具有重要性?
Timiraos还提到,米兰的分歧不仅仅局限于政策层面。米兰还直接质疑美联储的制度合理性,批评那些声称“非政治化”的美联储官员实际上是“政治驱动”的,并强烈批评美联储决策层患有所谓的“关税错乱综合症”。在米兰去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他甚至主张所有美联储高级官员应由白宫“随意解雇”。
Timiraos表示,如果米兰的任命获得成功,他将成为特朗普在美联储的坚定支持者,将特朗普的立场带入美联储会议室,并挑战该机构以共识为导向的文化及其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研究团队。目前,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共有19名政策制定者参与利率决策,其中12人拥有投票权。个人成员只有在能够说服其他同事的情况下,才具有实际影响力。
米兰拥有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特朗普在周四晚间宣布,将提名米兰填补美联储理事会的一个新出现的空缺,该职位原本由库格勒(Adriana Kugler)担任,后者于上周宣布辞职,任期将于明年1月结束。
特朗普还表示,他计划再任命另一人填补该席位,该人未来可能接替鲍威尔成为美联储主席。提名米兰的行动,也为特朗普争取更多时间观察其他候选人在电视上如何捍卫他的政策立场——或者像米兰与沃勒那样,在利率投票中实际支持。
米兰的“逆流观点”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关税不会显著影响整体价格水平或消费者对未来通胀的预期;二是特朗普的宏观经济政策总体上是“极具去通胀性”的。
在2019年,美联储因对经济增长的担忧而降息,当时通胀水平较低。然而现在,美联储更加谨慎,因为通胀已多年高于其目标。
去年秋天,米兰曾表示,关税不会导致相关商品价格上涨,因为美元走强将抵消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但这一预测今年并未实现,美元反而对其他货币贬值。
在周四接受媒体采访时,米兰表示,特朗普新施加的贸易壁垒并没有带来“任何在宏观层面显著的物价压力”。即使某些商品价格出现短期上涨,影响也只是暂时的,因为在消费者价格指数中占据主导的服务类通胀,始终保持温和。
目前,米兰的上述观点在美联储内部尚未获得广泛支持,只有特朗普任命的两位官员认为可以考虑降息,因为他们相信关税的影响只是短暂。同时,也有少数几位官员近来表示,如果劳动力市场继续走弱,他们可能支持降息,因为此时通胀已不再是首要担忧。
Timiraos表示,尽管米兰的提名源于特朗普政府对美联储政策的反对,但这同样凸显了分歧之深,以及美联储如何正被推向一种新趋势:官员的投票开始更明显地沿着总统任命他们时的政治立场划线,而非基于纯粹的经济分析。
米兰的批评已不再仅限于政策本身。最初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技术分歧,已演变为对民主问责制的全面质疑。
去年秋天,米兰猛烈抨击美联储开始从二十年来的高位下调利率的决定,称美联储官员并不认真对待将通胀压回2%目标的承诺。
他在去年9月于社交媒体上写道:“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比美联储这些无法被民主程序罢免的官员默许永久性高通胀、更‘深层政府’、更腐蚀民主的行为了——这明显违背了国会赋予他们维护‘价格稳定’的使命。”他后来表示,这段话是“夸张表达”。
米兰称,美联储当时的举动让他感到困惑,因为此举发生在总统大选前不到两个月,他忍不住得出结论:美联储此举带有政治动机——这一指控遭到鲍威尔及大多数同僚的坚决否认。
如今,在特朗普推动降息的背景下,米兰表示他不认为通胀会成为问题。他称,自己对通胀管理中政策权衡的看法没有改变,但经济政策已经发生变化,包括特朗普推动的减税和放松监管措施。
今年3月,在接受参议院就其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任命的书面质询时,米兰表示,他曾预测美联储在2022-2023年加息将引发衰退,但这一预测部分错误,原因包括美联储收紧政策不够果断,以及美国财政部在债务管理方面干预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