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重塑跨大西洋贸易关系
7月31日,欧盟和美国达成了一项贸易协议,预计将彻底改变价值1.7万亿欧元(约2万亿美元)的跨大西洋贸易关系。根据协议,欧盟同意对大部分美国产品削减55%的关税,若协议生效,欧盟对美商品的关税将降至当前约1/3的水平。欧盟贸易专员马罗斯・塞夫乔维奇表示,这是“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们能达成的最佳协议”。
欧盟内部反应复杂且分化
欧盟各国政府对协议的反应不一,部分国家领导人认为欧盟委员会在谈判中应更强硬,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修复美欧关系利大于弊。特朗普曾指责欧盟对美国的待遇比中国更差,并威胁对欧洲产品加征200%关税,声称此举为“帮美国工人减税、解决德国等国制造业就业流失问题”。
协议进展尚未尘埃落定
7月27日宣布的是“政治原则”,不具备法律效力。下一步,欧盟与美国将在8月1日前夕发布完整联合声明,说明已谈判内容,但具体协定需数月谈判。
从8月1日起,美国对欧关税将从27.5%降至5%,覆盖欧盟对美出口的70%(约800亿欧元/4350亿美元)。特殊税率15%适用于“行业产能”(如半导体、金属),未来可能调整;少数产品享受15%豁免,已征15%以上关税将“陆续取消”。此外,协议还包括解决美国从欧盟进口钢铁的配额限制,保护供应链免受汇率波动影响。
欧盟妥协的深层逻辑:安全与能源焦虑
欧盟官员称,谈判不仅关乎贸易,更涉及安全绑定和能源替代。欧盟军事力量投资不足,对美防务依赖加深;同时,欧盟逐步停止采购俄罗斯天然气,急需美国作为“替代能源供应方”。
特朗普是“赢家”吗?利弊交织
协议条款明显偏向美国,可直接提升美产业竞争地位。但经济学家警告,关税成本短期由消费者承担(美国人买单)。法国总统马克龙暗讽:“要获得自由,就必须让人畏惧 —— 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畏惧?”法国总理贝鲁更直接批评:“自由国家联盟因‘统一价值观、自身利益’屈服,这是荒谬的一天。”
市场与产业:欧元、汽车业的连锁反应
欧元汇率在7月28日跌至五周低点(1欧元=1.1527美元),协议宣布后已下跌0.1%;但此前因“协议预期”,欧元曾短暂飙升至近三年高点。汽车业方面,欧盟对美汽车及零部件关税砍至55%,美国车入欧将享受0%关税,利好依赖对美出口的国家,如德国2024年对美出口349亿美元汽车及零部件。德国工业联合会(BDI)批评称“协议是‘不充分的妥协’,15%关税仍给欧盟出口型产业(如汽车)造成巨大压力。”
投资承诺:雄心勃勃,落地存疑
欧盟承诺未来三年“计划采购”7500亿欧元美国液化天然气、石油、核能产品;对美投资方面,欧盟企业“已表示兴趣”,未来在美各领域投资至少6000亿美元。但现实挑战突出,2024年美国能源出口总额仅3300亿美元,欧盟2024年从美进口能源超1000亿欧元,“短期达标难度极大”;6000亿美元是“企业承诺总和”,非约束性——欧盟无法强制成员国或企业履约。
欧盟对美商品关税调整 | 调整前 | 调整后 |
---|---|---|
汽车及零部件 | 27.5% | 5% |
行业产能(半导体、金属) | 15% | 可能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