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對比分析

推動因素:預期閱兵期間限產導致成品價格上漲;

問題所在:供應量增加與終端需求不足的時間不匹配。

國內煤炭:安全監管和環保政策限制復產,閱兵前安全限產措施加強;

蒙古煤炭:預期進口量增加,補充國內煤炭供應;

鐵水供應匹配:目前爲238萬噸/日,若進口量增加可達240萬噸/日。

終端需求受限;期貨現貨參與度高,存在遠期集中拋售風險。

近期,“反內卷”引發的雙寬預期導致市場大漲,焦煤五次觸及漲停但非連續,隨後交易限額調整顯示了在大波動下的風險防範措施,老多頭集中獲利了結,同時煤礦復產和進口恢復的邊際變化使得新多頭變得謹慎,而是利用閱兵前限產和唐山去產能的消息,大量投資成品,導致盤面利潤顯著增加。

從基本面來看,成品的矛盾並不突出,期貨現貨正套加倉,現貨價格堅挺。鋼廠訂單充足,庫存前移,利潤豐厚,鐵水保持高位,對原料形成支撐,整體仍處於正向反饋階段。後期主要風險在於高價格可能帶來的供應增加與終端需求不足之間的時間不匹配,畢竟無論是成品還是礦石,在供應上都沒有限制,只要有利潤就會有增量。煤炭有所不同,由於安全監管和環保原因,國內煤炭復產力度不強,且預計閱兵前煤礦會出於安全考慮而保持謹慎,但蒙古煤炭進口量增加,對國內煤炭有一定補充,如果進口繼續增加,焦煤可匹配鐵水量將從目前的238萬噸恢復到約240萬噸,因此後期需要關注蒙古煤炭進口和閱兵前減產的邊際變化。從時間上看,8月對多頭較爲不利,一方面是終端需求受限,另一方面是在本輪上漲過程中,期貨現貨參與度高,存在遠期集中拋售風險。

總結來說,政策支持黑色系提前構建大底,如果政治局會議符合預期、需求在淡季不減、閱兵前限產政策落地能疊加實現,則回調幅度不會大,否則存在二次探底至前低附近的風險。

本文作者:馬琳,來源:一德菁英匯,原文標題:《焦煤跌成材漲,“反內卷”下二者的區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