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房企融资收缩,三季度偿债高峰成关键
根据克而瑞地产研究的最新报告,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规模继续呈现收缩态势。上半年融资总额为1844亿人民币,同比下降了30%。其中,二季度融资额为1004亿人民币,环比上升19%,但同比下降25%,显示出融资规模仍处于历史低位。尽管2024年以来房企融资支持政策有所改善,且各地推广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但非银融资规模的下滑趋势并未得到改变,尤其是民营房企,尤其是出险房企,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
从融资成本来看,2025年上半年境外债券融资成本为8.60%。例如,绿城中国在2月发行的3.5亿美元优先票据,利息高达8.45%;新城发展在6月发行的3亿美元境外债,利率更是高达11.88%。目前,仅有极少数房企在境外发行债券,且发行利率相对较高,主要是为了借新还旧。
与此同时,境内债券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至2.71%,较2024年全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这一下降趋势得益于2024年以来货币环境的宽松和LPR的持续下调,以及发债主体多为国企央企及优质民企,这些企业融资优势较为明显。例如,招商蛇口(001979.SZ)、中交地产(000736.SZ)、美的置业等企业发债较多。2025年上半年,整体新增债券类融资成本为3.28%。
偿债高峰与行业风险出清
展望2025年,三季度将成为偿债高峰,风险出清与城市更新成为破局的关键。2024年房企债券到期规模达到4829亿人民币,而发行规模仅有2209亿人民币,房企无法通过借新还旧覆盖到期债务。2025年房企的债务压力同样较大,债务到期规模高达5327亿人民币,其中第三季度是偿债高峰,到期规模约1600亿人民币。若销售市场长期低迷,已经实现债务重组的房企仍将面临债务再次违约的风险。
要破局当前的行业困局,关键在于房企能够实现债务重组或破产重整,早日恢复正常经营。2025年上半年,已有许多房企债务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协信远创与金科股份的先后完成司法重整程序,为全行业风险化解提供了范本,推动整个房地产行业实现风险出清、良性循环。
城市更新与行业新模式
在行业新模式方面,政府多次提出要积极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建设好房子,提供好服务,其中推动城市更新是重要抓手之一。2025年3月19日,住建部表示要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坚决稳住楼市,继续打好“保交房”攻坚战,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5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将建设“好房子”扩容为建设“四好”,即“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6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扎实有力推进“好房子”建设,纳入城市更新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在规划、土地、财政、金融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
随着城市更新在全国范围内的铺排,能够为房企带来更多潜在的发展机会。有能力的房企要把握住当前的政策风口,同时更要将建设好房子作为抓手,进一步推动住房产品品质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以获取更好的市场表现。
2025年上半年融资情况 | 金额(亿人民币) | 同比变化 |
---|---|---|
上半年融资总额 | 1844 | 下降30% |
二季度融资额 | 1004 | 同比下降25% |
2025年上半年融资成本 | 成本(%) |
---|---|
境外债券融资成本 | 8.60 |
境内债券融资成本 | 2.71 |
整体新增债券类融资成本 | 3.28 |
2024年与2025年债务到期情况 | 到期规模(亿人民币) |
---|---|
2024年债券到期规模 | 4829 |
2025年债券到期规模 | 5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