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債市場動盪引發全球債市波動
本週全球債市的焦點集中在日本國債市場的劇烈震盪上,這一現象被高盛最新研報揭示爲導致美債大跌的幕後推手。
據高盛分析,日本長期國債收益率的“崩盤式”上漲主要源於供需嚴重失衡。壽險公司因久期缺口擴大而需求銳減,政府財政擔憂加劇,以及資產密集型再保險交易引發的拋售,共同構築了長期國債市場的拋壓。這些因素導致日本國債市場買家稀少,流動性極差,即便日本央行持有大量國債也無力迴天。
高盛還強調,雖然日本國債拋售目前尚未傳導至日本股市或匯市,但其對全球債市的溢出效應已愈發顯著。數據顯示,自今年年初以來,30年期日本國債已爲G4(美、歐、日、英)國家收益率貢獻了約80個基點的上行壓力,成爲最大的看跌動能來源。這意味着,過去一個月美國國債收益率的飆升,很可能大部分是日本長期國債市場動盪的“副產品”。
日本長期國債收益率飆升的原因
高盛日本利率交易員Yusuke Ochi指出,日本長期國債收益率近期急劇上漲,主要原因在於供需平衡的顯著惡化,這包括壽險公司需求的變化以及久期缺口的收緊,並且這種趨勢並非短期現象。
因素 | 影響 |
---|---|
壽險公司需求不足 | 壽險公司的久期缺口已處於負值區域(截至2024年9月爲-1.5年),難以持續產生對長期國債的需求。 |
財政擔憂加劇 | 參議院選舉臨近,反對黨呼籲削減消費稅,若自民黨遭遇重大失敗,日本的財政前景擔憂將顯著加劇。 |
資產密集型再保險影響 | 2023年10月之後,一系列大型的資產密集型再保險交易被宣佈,導致日本國債常被出售,對長期國債的供需平衡產生負面影響。 |
高盛日本利率策略師Bill Zu在報告中指出,30年期日本國債目前的收益率水平已與30年期德國國債相當,這種情況在有效下限期間之外很少持續出現。
這次拋售相對集中在長期國債,導致10年期與30年期利差的陡峭化程度超出了其與絕對收益率水平的通常關係。同時,高盛對10年期期限溢價的衡量並未顯著上升,2年期、5年期和10年期收益率的變動也遠小於與30年期收益率的平均關係。
拋售被技術性和倉位因素加劇,包括槓桿展平倉位和長期國債需求的流動性極差。這很大程度上與日本央行持有52%的日本國債市場有關。
全球溢出效應:日債拖垮美債
高盛指出,日本利率上升對全球債券市場的溢出風險是客戶經常提出的問題。目前的證據好壞參半。一方面,高盛認爲,技術性因素是日本長期國債波動的主要原因,這可能意味着對其他市場影響有限。另一方面,有更多證據表明,日本長期國債開始對全球長期收益率施加更大的壓力。高盛的方差分解模型顯示,自今年年初以來,30年期日本國債已對G4收益率貢獻了約80個基點的上行壓力,是G4內部看跌力量的最大來源。
這意味着,近期美國國債的大部分拋售壓力實際上並非源於美國本土因素,而是日本清理後端持倉的副產品。
投資者面臨持續波動風險
面對持續的債市動盪,日本財務省可能考慮減少30年期和40年期國債發行量,甚至回購非當期債券。然而,歷史經驗表明,在沒有市場危機倒逼的情況下,主動財政緊縮從未真正發生,因爲這對執政黨而言無異於政治自殺。
更可能的催化因素是日本央行貨幣政策決定,包括對量化緊縮路徑的任何調整。高盛經濟學家維持其觀點,即下一次加息將在2026年1月,終點利率在遙遠的未來可能達到1.5%。在此之前,高盛繼續預測5年期和10年期利率將面臨上行壓力,這兩個曲線點在未來12個月的表現將弱於30年期日本國債。
高盛分析師坦承,當前日本國債波動性如何化解仍不明朗。但鑑於主要債券市場普遍面臨的宏觀驅動因素——通脹高企和債券供應量大——這種重新定價過程已經相當劇烈,持續時間越長,對國內外市場的破壞性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