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企業IPO活動低迷,市場復甦預計需待明年

生物醫藥企業預計要到明年纔會全面重返美國股票市場,由於該行業持續爲投資者帶來低於平均水平的回報,其復甦步伐明顯落後於其他行業。

彙編數據顯示,繼去年IPO數量驟降至18家後,今年迄今僅有5家募資超5000萬美元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這與疫情期間的繁榮景象形成鮮明對比:2020年起的兩年間,約有150家生物科技企業成功登陸資本市場。

Moelis & Co.的Ashish Contractor表示:“生物科技和生物醫藥領域的IPO及後續股權融資市場並未完全關閉,但遺憾的是,目前資金只是涓涓細流而非洶湧浪潮。”

最近一次值得關注的生物科技IPO是專注於肥胖症治療的Aardvark Therapeutics(AARD.US),該公司於2月中旬以9800萬美元募資額上市。其股價表現折射出該行業新股整體表現遜於大盤的現狀。這家總部位於加州聖地亞哥的企業股價較16美元的發行價已下跌超三分之一。

特朗普政府削減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預算及編制的計劃,加之美國衛生與公衆服務部長小羅伯特·F·肯尼迪對疫苗和減肥藥物持懷疑態度,這些因素都給行業股價帶來沉重壓力。

Contractor表示,上述因素疊加政府“最惠國定價”政策的不確定性,爲生物醫藥市場設置了重大障礙。

指數 年內跌幅
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 4%
標普500指數 0.7%

過去五年中,該生物科技指數僅一年實現正回報,且從未出現兩位數漲幅。

Cantor Fitzgerald股票資本市場聯席主管Jason Fenton表示,疫情期間扎堆上市的衆多生物科技企業缺乏成熟商業模式或可靠投資邏輯。數據顯示,2020-2021年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股價平均跌幅超過40%。

不過他表示,長期利好因素或將推動IPO活動在未來一年左右逐步回暖。

後期項目受青睞

Fenton指出,行業獲得的資金支持前所未有,科研水平也達到歷史新高。面臨“專利懸崖”的大型藥企爲填補本世紀末數百億美元專利到期藥物的收入缺口,很可能投資或收購擁有強勁臨牀數據的企業。而合同研究成本上升也意味着生物科技行業將持續渴求資本。

Fenton預測:“在2026年的某個時候,生物科技IPO市場將恢復正常水平。”他舉例說明,2017-2019年間年均30-40宗的IPO數量更能反映市場常態。

Stifel Financial Corp.全球ECM主管Seth Rubin表示,過去生物科技公司發佈新臨牀數據後往往能輕鬆融資,如今必須更充分地證明其具備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和商業化潛力。

Rubin解釋道:“投資者的評判標準日趨嚴苛,不僅關注當下數據,更看重後續發展路徑。”

在藥品定價和監管政策存在不確定性的環境下,即便臨牀試驗成功也難以保證投資回報,這使得投資者對該領域更加審慎。

Rubin表示,因此,這種背景下,投資者更傾向選擇發展階段較成熟、商業模式更清晰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