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國慶自駕遊熱潮展現多維社會價值

根據崔東樹的觀點,電動車在國慶自駕遊中的表現突出,不僅激發了消費活力,還拓展了生活邊界,優化了電力資源配置,並賦能了AI技術革命。電動車作爲“技術-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催化劑,正在重塑出行方式,并成为推动绿色低碳社會转型的核心力量。随着技術的持续突破和政策的配套完善,電動車將進一步釋放其潛在價值,爲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據新華社報道,2025年國慶、中秋假期前半程,全國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累計約12.5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5.7%。鐵路、水路、民航客運量分別同比增長4.5%、5.6%和4.1%。公路人員流動量爲27873萬人次,同比增長6.2%,其中高速公路及普通國省道非營業性小客車人員出行量爲24350萬人次,同比增長6.8%。

公路出行仍占主導地位,自駕出行比例高達八成。10月1日至10月3日,全國高速公路充電量達到4380.93萬千瓦時,同比增長51.33%,日均充電量是平日的2.54倍。

新能源車駕駛樂趣推動自駕遊熱

電動車的核心優勢之一是其顛覆性的駕駛體驗,這種樂趣成爲吸引消費者選擇自駕遊的關鍵因素。技術革新帶來的駕駛質感升級、智能化交互增強出行愉悅感以及經濟性進一步釋放旅遊需求,共同推動了自駕遊的增速高於鐵路、民航出行,成爲絕對主流的出遊方式。

電動車的新場景生態推動自駕露營

電動車正從單純的交通工具進化爲戶外生活的“能量中心”,重構了自駕郊遊和露營的生態模式。超長續航與外放電破解露營痛點,智能化空間提升露營體驗,使得電動車成爲連接技術進步與社會需求的紐帶。

電動車充電需求消化國慶的電力浪費

國慶期間新能源發電量剛性供給與工商業用電負荷下降的矛盾,導致棄風棄電現象時有發生。電動車的用電需求和儲能功能,通過靈活充放電特性有效化解了這一矛盾。深谷電價引導錯峯充電,車網互動(V2G)潛力初顯,爲未來“移動儲能單元”的角色奠定了基礎。

目前全國新能源車保有量達到近4000萬臺,如果能實現車網互動,將爲電網帶來巨大的電力消納,實現有效的電力削峯填谷。

智能電動車爲AI革命帶來巨大支撐

人工智能(AI)的快速發展本質上是算力驅動的,而算力的基礎是電力。中國目前具有強大的電力基礎體系,未來AI革命和能源革命的需求會得到有效的支撐。電動車的儲能平衡效果將逐步體現,實現AI的更好的電力保障。

交通方式 客運量(萬人次) 同比增長(%)
鐵路 1833.4 4.5
水路 190.77 5.6
民航 231.94 4.1
公路 27873 6.2
高速公路及普通國省道非營業性小客車 24350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