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採取90年代策略應對AI泡沫風險

由於對人工智能(AI)泡沫破裂的擔憂,一些投資者正在採取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泡沫時期的經典策略,從被炒作過度的熱門AI股票中撤出,轉向潛在的“下一波贏家”。這種策略曾幫助部分投資者成功避開數十年前的市場崩盤。

在美股屢創新高之際,AI芯片製造商英偉達(NVDA.US)市值已突破4萬億美元。專業投資者正在尋找既能參與牛市又能規避過度風險的投資方式。部分投資者回顧起1990年代的互聯網繁榮時期,當時泡沫從初創企業蔓延到電信與科技行業,對沖基金通過在估值過高前撤出熱門股,並轉向仍具上漲空間的公司,從而成功獲利。

策略核心與市場動態

歐洲最大資產管理公司Amundi的多資產部門主管兼意大利首席投資官Francesco Sandrini表示:“我們現在做的,正是1998年至2000年間奏效的那一套。”他指出,華爾街出現了非理性繁榮的跡象,例如圍繞大型AI股票股價的高風險期權交易異常活躍。但他同時表示,預計這股新科技熱情仍將持續,並希望通過押注那些“估值合理、可能成爲下一波上漲對象的資產”來獲利。

這種策略的核心是“尋找那些至今尚未被市場發現的最高增長機會”,包括軟件公司、機器人產業以及亞洲科技板塊。其他投資者也計劃逐步從“美股七巨頭”(Magnificent Seven)中退出,但他們仍希望在AI領域保持多元化佈局。

市場參與者觀點

曾於1999年在倫敦德累斯頓克萊沃特本森證券公司(Dresdner Kleinwort Benson)負責電信行業IPO、現任Goshawk資產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的Simon Edelsten表示:“這波AI熱潮最終破滅的可能性非常高,因爲現在有太多公司花費數萬億美元去爭奪一個尚未存在的市場。”他預計,AI熱潮的下一個階段將從英偉達及微軟、Alphabet等公司擴散至相關行業。

歷史上,通過正確把握泡沫的各個階段,是一種在不冒過早“踩頂”風險的前提下從中獲利的方式。經濟學家Markus Brunnermeir和Stefan Nagel的一項研究表明,大多數對沖基金在互聯網泡沫期間並未直接做空相關股票,而是通過靈活操作,在1998年至2000年間每個季度平均跑贏市場約4.5%,併成功避開了最嚴重的下跌。他們及時拋售高估值的互聯網股票,將獲利再投入其他仍未被大衆投資者關注的公司。

Simon Edelsten表示:“即便是在2000年泡沫頂部那段時間,反應敏捷的人仍能獲得可觀利潤。”他補充道,目前的市場環境與1999年頗爲相似。Simon Edelsten指出,他看好IT諮詢公司及日本機器人企業——這些公司有望從AI巨頭那裏獲得新收入,這與“淘金熱”的典型路徑一致。“當有人在淘金時,(你應該)去買當地賣鏟子的五金店”。

投資者也在嘗試從亞馬遜、微軟、Alphabet等所謂“超大規模企業”(hyperscalers)投入AI數據中心與先進芯片的數萬億美元中獲益,但又儘量避免直接增加對這些公司的風險敞口。

富達國際多資產基金經理Becky Qin表示,鈾是她看好的新型AI主題投資標的,因爲耗電巨大的AI數據中心可能會大量依賴核能。

資產管理公司Carmignac投資委員會成員Kevin Thozet則在逐步兌現從“美股七巨頭”中獲得的利潤,同時增持中國臺灣的家登精密(Gudeng Precision),該公司爲包括臺積電在內的AI芯片製造商提供晶圓載具。

資產管理者也擔心,數據中心建設熱潮可能導致產能過剩——類似當年電信行業的光纖電纜擴張泡沫。百達資產管理(Pictet Asset Management)高級多資產策略師Arun Sai指出:“在任何新的技術範式下,我們都不可能不經歷階段性的過度。”儘管微軟、亞馬遜、Alphabet等主要AI公司當前的業績依然強勁,他仍認爲市場中存在“泡沫的雛形”,並傾向於將中國股票作爲對沖工具。

不過,一些投資者並不認同這種“相對價值”策略來應對潛在的AI風險。Janus Henderson投資組合經理Oliver Blackbourn表示,他通過持有歐洲與醫療保健資產來對沖美國科技股頭寸,以防AI股市崩盤拖累美國經濟。他指出,沒人能準確預測AI狂熱能持續多久——因爲“泡沫的頂點通常只有事後才能判斷出來”,“在泡沫破裂之前,我們都還停留在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