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森特近日的表態在全球金融市場引發強烈反響,其重要性不僅在於幅度的激進,更在於身份的特殊。作爲美國財政部長,他罕見地跨越職能邊界,對美聯儲未來政策作出明確指引——從9月開始降息50個基點,並在後續累計下調至少150至175個基點。
他強調“無論什麼模型”都得出這一結論,並表示,如果在上次議息前就掌握勞工統計局大幅下修非農就業的消息(5月和6月合計減少25.8萬人),6月和7月本可提前降息。這一主張明顯超出當前市場隱含預期:美聯儲目標利率區間目前爲4.25%-4.5%,降息150個基點將令中點降至2.88%,而市場押注明年秋季纔會觸及3%。兩年期美債收益率依然在3.68%的高位,凸顯落差。
更引人注目的是,貝森特同時建議日本央行應當加息。他認爲,美國需要通過快速降息緩解高實際利率對信貸、房地產和中小銀行的壓力,防止經濟硬着陸;而日本在工資增速和通脹預期回升的背景下,加息有助於穩定物價預期和日元匯率。這種“美降日升”的政策錯位,將重塑全球利差結構,觸發資本流向、匯率波動和資產價格的再定價。
鮑威爾的處境因此更爲複雜。通脹黏性、財政赤字、地緣衝擊及長端利率期限溢價抬升等因素,共同削弱了單一利率工具對市場的牽引力。在央行溝通錨點鬆動時,市場會尋找能解釋跨資產邏輯的敘事來源,貝森特的框架恰好提供了可操作的全球視角。
由此可能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美元因利差收窄承壓但避險屬性猶存;日元在政策正常化預期下有望估值修復但波動加劇;美債曲線陡峭化概率上升;股市、貴金屬與大宗商品也會受到不同方向的影響。這場由財政部長髮起的“新型前瞻指引”,似乎爲新一輪週期的開啓埋下了伏筆。
貝森特的最新表態,在金融市場上引發的波瀾,不僅在於數字的激進,更在於說話的人是誰。長久以來,塑造利率預期是美聯儲的專屬領域,財政部長往往刻意與貨幣政策保持距離,以避免模糊職責邊界。但這一次,斯科特·貝森特卻用近乎“央行式”的精確度,描繪了他心中應有的降息路徑——從9月開始,先降50個基點,此後分階段推進,總幅度至少150至175個基點。“無論什麼模型”,貝森特在電視鏡頭前篤定地說,結論都指向這樣一個結果。更具戲劇性的是,他指出,如果美聯儲在上次決議前就掌握了8月1日公佈的非農修正數據——5月和6月的新增就業人數合計下調25.8萬——那麼6月和7月或許早就已經降息了。
這樣的判斷,與當下市場的主流定價明顯有距離。當前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在4.25%至4.5%之間,若降息150個基點,中點將降至2.88%,而聯邦基金利率期貨僅隱含到明年秋天纔可能觸及3%。兩年期美債收益率依然穩定在3.68%的高位,反映出投資者的預期比貝森特的藍圖要保守得多。對於一位財政部長而言,這種超前且明確的表達極爲罕見。更出乎意料的是,貝森特還補上一刀,認爲日本央行此刻應該加息。
這對組合的表面矛盾背後,其實是同一邏輯鏈的不同端點。對於美國,他看到的是高實際利率對信用創造、房地產市場以及區域性銀行的壓力日益加大;即便通脹的黏性尚未完全消退,但增長放緩和融資環境緊縮的滯後效應,正在積累成潛在的硬着陸風險。貝森特的思路是,與其拖到局面惡化,不如果斷通過降息釋放壓力,並利用明確的降息幅度管理預期,減少金融系統的被動去槓桿。
而在日本,他注意到的是另一種風險——工資增速與物價水平多年後終於同步上揚,通脹目標的實現不再依賴外部輸入成本,而開始有了內生循環的苗頭。如果在這一刻依舊維持超低利率,不僅可能讓通脹預期滑向“輕度失控”,也會在全球利差變化中被動承受套息交易的衝擊。在貝森特看來,適度加息不只是貨幣正常化的開端,更是恢復收益率曲線功能、改善日元估值的契機。
這種“美降日升”的策略設想,一旦被市場採納,會對全球資金流和資產定價帶來連鎖反應。利差結構的變化將改變資金的重力場:美元可能因相對利率優勢下降而承壓,尤其是在降息被理解爲週期拐點的情境中;日元則有望吸引部分避險和套利資金迴流,但伴隨更高波動。債券市場上,美國短端利率的下行速度或快於長端,期限溢價和財政供給壓力會抑制長端的降幅,從而提升曲線陡峭化的概率。股市方面,美股的貼現率下降爲估值提供支撐,但若盈利下行驗證了衰退風險,漲勢就會受限;日本股市則需在估值壓縮和企業治理改善、ROE回升等結構性利好之間找到平衡點。大宗商品和黃金可能因弱美元和寬鬆預期受益,但全球需求趨緩意味着週期品更可能出現“價穩量弱”的背離狀態。
在這樣的背景下,鮑威爾的處境變得微妙。近年來,美聯儲通過精細的措辭管理市場預期,儘量讓金融條件的變化與政策目標保持一致。但當通脹黏性、財政赤字、地緣衝擊和久期風險共同作用時,單一的利率信號很難再獨攬定價權。貝森特的插足,不僅是對當前貨幣政策的一種公開施壓,也是一種“平行前瞻指引”——它不依賴於FOMC的點陣圖,卻可能對市場的實際交易行爲產生同等影響。這種溝通權力的多中心化,意味着投資者今後需要在更多元的信號源之間進行篩選和權衡。
貝森特能產生這種影響力,不是偶然。他提供的不僅是一個政策預測,而是一套全球視角下相對收緊與相對寬鬆並存的框架——在其中,美國的貨幣環境將朝寬鬆方向調整,日本則邁向溫和收緊,兩者的錯位爲跨市場策略提供了清晰的參照系。對資金管理者而言,這種框架的吸引力在於可操作性強:它既指明瞭方向,又保留了根據數據和事件調整節奏的彈性。
歸根到底,這場爭論的核心是全球金融週期的重新定價。當美國的真實融資成本過高與日本遲滯的正常化進程在同一時間窗口相遇,全球風險溢價的地圖就會被改寫。而在這種改寫過程中,誰能講出最自洽、最能解釋跨市場邏輯的故事,誰就可能掌握話語權。此刻,貝森特似乎搶先一步。點陣圖依然重要,但它已不再是唯一的北極星;市場參與者需要學會在多重信號中航行,這或許正是新週期開場的真正註腳。
本文作者:周浩、孫英超,來源:GTJAI宏觀研究,原文標題:《【國泰君安國際宏觀】貝森特的前瞻指引:令人嫉妒的氣勢如虹》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