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創新與經濟增長研究者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喬爾·莫基爾、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因其對創新與“創造性破壞”力量如何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研究成果,榮獲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現年79歲的莫基爾現任美國西北大學教授,他將獨享1100萬瑞典克朗獎金的一半。69歲的阿吉翁在巴黎的法蘭西公學院、歐洲工商管理學院以及英國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擔任教職。79歲的豪伊特供職於美國布朗大學。

經濟增長的持續性與創新

諾貝爾獎官方在頒獎詞中強調,經濟持續增長並非理所當然,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經濟停滯而非增長才是常態。他們的研究表明,我們必須警惕並抵制那些威脅持續增長的因素。若不能應對這些威脅,曾帶給我們持續增長的“創造性破壞”機制或將停擺,屆時我們將不得不重新適應經濟停滯。

經濟史學家莫基爾因其研究工業革命及後續時期創新如何推動經濟持續增長而獲獎,使諾貝爾經濟學獎連續第四年帶有顯著的經濟史學元素。莫基爾指出,要推動經濟不斷增長,持續不斷的“有用知識”流動是必要條件。若創新要以自我生成的方式持續發生,人們不僅要知道“某物可行”,還必須理解“它爲何可行”。這也是爲什麼工業革命前的新發現難以被進一步發展。

莫基爾進一步指出,實現持續增長需要滿足三個前提條件:科學與技術的共同演進、機械技能的普及與提升、社會對潛在的顛覆性變革保持開放態度。

“創造性破壞”的數學模型

阿吉翁和豪伊特在1992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爲所謂的“創造性破壞”構建了一個數學模型:當更新更好的產品進入市場時,銷售舊產品的企業就會遭受損失。這種創新代表着新事物的誕生,因此具有創造性。但同時它也具有破壞性,因爲技術過時的公司會被市場淘汰。

該模型對經濟政策制定具有直接指導意義,可用於校準研發補貼政策,並優化針對技術變革中失業勞動者的社會保障體系。阿吉翁和豪伊特還曾合著《內生增長理論》(Endogenous Growth Theory)一書。

斯坦福大學以人爲本人工智能(HAI)研究院數字經濟研究顧問劉弘捷博士評論稱:“這些獲獎者的研究,揭示了創新成爲增長的內生力量——經濟增長不再被視爲外生奇蹟,而是制度、競爭與知識累積的系統結果。同時制度決定創新生態,競爭、教育、科研投入與產權保護共同塑造創新持續性。從工業革命到AI時代,技術變革的關鍵在於‘讓創新自我再生產’。”

對特朗普關稅政策的批評

作爲3名獲獎得主中唯一常駐歐洲的學者,阿吉翁在週一的記者會上也被問及美國關稅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威脅。他直言“不喜歡美國的保護主義浪潮,不利於世界經濟增長和創新”,同時也在發佈會上強調“開放是增長的驅動力。任何阻礙開放的因素都會成爲增長的絆腳石。因此我看到當前正在積聚的烏雲,正在推動貿易壁壘和封閉政策。”

他還強調,需要在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並促進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他警告稱,若缺乏審慎監管,“超級明星”企業可能會壟斷該領域,阻礙未來競爭者的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