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萊德:全球債券收益率上升反映中性利率預期而非財政危機
貝萊德全球投資與組合解決方案主管亞歷克斯·佈雷齊爾表示,全球政府債券市場收益率上升並非由於對財政危機的擔憂,而是市場對中性利率水平的預期以及對長期債券所需的溢價。
今年,美國、英國、法國和日本的長期主權債券收益率大幅上升,推動收益率曲線達到數年來最陡峭水平。佈雷齊爾認爲,這些市場波動反映了市場對中性利率水平的預期,以及說服投資者購買長期債券而非短期債券所需的溢價。
中性利率是指既不刺激也不限制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水平。貝萊德認爲當前中性利率高於歷史水平,部分原因在於財政政策寬鬆,同時也受到高投資支出(尤其是人工智能領域)等因素推動。
在寬鬆貨幣時代經歷多年超低收益率後,債券市場仍在尋求新的平衡點。例如,德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四年前還低於零,目前則升至3.25%。英國同類收益率近期觸及1990年代末以來最高水平。
除了一些波動階段(如對英國前首相特拉斯2022年“迷你預算”的反應),收益率調整整體保持有序。新發債券仍能獲得數十億美元的認購訂單,凸顯投資者需求旺盛。
法國儘管面臨歐元區最大赤字,債務以每秒5000歐元(5840美元)的速度增長,但上週債券拍賣仍獲得強勁需求,其10年期國債對德國國債的收益率溢價已從近期83個基點的高點(1月以來最高)回落至78個基點。
佈雷齊爾表示,這些市場動向表明投資者預期法國“最終能解決預算狀況問題”。
雖然法國和英國的長期債券近期吸引市場主要關注,但類似重新定價已在主要政府債券市場全面展開。基於全球收益率曲線趨陡的歷史規律,長期債券的壓力可能持續。
貝萊德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基本面固定收益聯席主管西蒙·布倫德爾坦言:“包括英國在內,我們願意配置長期債券的領域實在不多。”
國家 | 5年期債券收益率 | 30年期債券收益率 |
---|---|---|
德國 | - | 3.25% |
英國 | - | 1990年代末以來最高水平 |